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6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怒江大峡谷山区农民中有着很高信誉,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的沪水县六库农具厂(乡村集体企业),近年来经济效益稳步提高,1991年销售收入为8.2万元,1993年上升到12.3万元,1993年工人口工资平均达14元,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一直持续高涨。197o年就开办的以生产月牙锄、板锄、镰刀、砍刀、斧子、铸犁头为主的六库农具厂,当初因体制上实行的是公社企业,吃的是“大锅饭”,千多干少一个样,工人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离厂另谋职业。加上设备简陋,厂里生产的小农具质量不过关,不受农民欢迎,所以经济效益不佳。是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的春风,…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这里是两位读者的来信。一位写他读了本刊2002年第6期《一个农奴的人生轨迹》一文之后的一点心得;一位则把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的感受与幸福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本杂志,一篇文章,能让读者产生想说点什么的冲动,这是一个编辑的快慰之事。———编者  相似文献   
3.
最使我终身难忘的是1995年敬老节这一天。怒江州民干校领导亲自把省委、省政府颁发的“边疆工作荣誉证书”送给我。自我接到这个红本本后,就一直感慨万千,终身难忘党和人民政府的爱抚。“韶光易逝,岁月难留。”我原籍宣威市,出身汉族。在旧中国苦读寒窗十年半。其中在昭通国立西南师范读过两年。也算得个小知识分子。可在那乌云笼罩的时代,在家乡竟连一个小学教师的职业也难于谋到。经人介绍:1948年春信以为真的冒着:“闻道云南有沪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白居易诗《新丰折臂翁》)到沪水省立小学…  相似文献   
4.
在我记忆的荧屏上,终身难以忘怀的是:在1954年炎夏的一天,大雨滂沱,泥滑路烂,是傈僳族兄长祝波妹扒用包头系在我的腰上,一步一拽地把我拉到江边的人马驿道上。弹指一挥间,45年过去了,往事仍历历在目:1954年我率领一支民族工作队到泸水县四排拉多村做群众工作。这个行政村所辖的七个自然村分布在山势陡峭,层峦叠嶂的高黎贡山的山岭上。我这个浸透着书生味,在祖国内地长就的汉族知识分子,破天荒地在这山道上穿梭式的来回奔走,跌跤已是家常便饭。但傈僳族同胞对我们很热情,他们称赞毛主席、共产党派工作队来协助傈僳族…  相似文献   
5.
自《民族工作》杂志问世以来,一直是我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指导我做好工作,宣传怒江两个文明建设的良师益友。她犹如布帛黍粟一样,成为我须臾不可离的精神食粮。悠悠岁月,这本杂志创刊时,我正在泸水县教育局任局长。如何具体地抓好民族教育工作,成为我冥思苦索的难题。正是阅读了这本杂志上传播的经验,使我茅塞顿开。如:“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办寄宿制民族小学要注意选择好校址。”正是根据这一思路审时度势,泸水县的片马、双纳瓦地两所寄宿制民族小学的校址都选得很让群众满意。1983年我奉调到怒江州民族干部学校任教导主任,面…  相似文献   
6.
1982年9至10月,国家民委第一次组织长期在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在国庆期间到首都北京观礼。在中共泸水县委的亲切关怀下,我荣幸的参加了这一行列。在往返两个月的参观学习中,给我受到了终身难忘的教育。9月3日,当我们到省民委报到时,副省长刀国栋就接见了我们。接着是我们云南团的团长陈可大(省委民族工作部副部长,省民委副主任)讲了话。9月5日从昆明出发,一路参观,28日到北京,10月27日返抵昆明,历时53天。路经15个省、市,行程共计8719公里,参观点共计77个。其中,革命斗争历史纪念馆9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