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9篇
  201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九位主编坐论本刊本刊记者/张纯颖京城四月,春和景明。《中国青年研究》开始了又一年度的评刊工作。为使这次评刊更具权威性、严肃性,我们特意请出了全国九家青年刊物的主编或副主编。《甘肃团讯》的主编姚振华认为:“从全国青年研究性刊物来看,《中国青年研究》对一...  相似文献   
2.
’93春季的随机抽样采访张纯颖把本期也算在内,《中国青年研究》已发刊25期。几年来,本刊同仁兢兢业业地编辑、审稿、发行,为刊物的生存与发展各自努力。那么,我们的刊物质量与水平究竟如何,读者的反应是最真实的,不妨听听他们的看法。中央时政金融学院的革命史青年教员召海是我刊的忠实读者。他说:“从形式到内容,你们这本刊物都可看作高水平的。我对青年问题比较感兴趣,在授课和备课中凡是涉及历史上青年问题的时候都能从你刊文章里找到材料,我也曾投过稿,可惜没发过一篇。”人民出版社《人物》杂志社的编辑王寅生的评价是:“能抓住青年心理,抓住敏感话题进行分析,对青年了解当代社会很有好处。虽然不象各省、市这《青年》那《青年》等杂志牛气,但注意理论上的引导,比它们有深度。”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团委书记丛鹤松认为:“如果说提高,你们的刊物一定是在研究的基础上提高,不要混同于一般的大众刊物。为了不把评刊局限在北京,一个下午我挂通了长春一汽团委的电话。团委副书记王兵和宣传干事陈广远争着在电话里发表他们的高见,综合一下大致如下:“封面挺好,纸张不错,设计新颖。稿件品味较高,从各方面来看,是目前青年研究质量最高的刊物。(我插话问道:是‘之一’吗?他  相似文献   
3.
现状与未来:印刷类大众传媒与当代青年的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状与未来:印刷类大众传媒与当代青年的互动■张纯颖当大众传媒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具举足轻重的地位的时候,对大众传媒各个方面的研究也日渐增多。探讨其特征及发展走向,无疑将对大众传媒本身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作为大众传媒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小说创作进入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评论界称之为"新写实主义".以池莉、方方、刘震云、王朔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一反以往的文学手法,在作品中尽量贴近生活的原始色蕴、原生形态,去描绘一种无遮掩的甚至是冷酷的真实,用流水一样的笔触去记录极为普通、平凡人物的生活和心态.文学很少象现在这样偏重于讲述生活和人"是"怎么样的,而不再简单地指出"应该"是怎么样的.也许同作者的年龄和经历有关,中青年形象更多地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一)刘震云有一篇很出色的小说:《单位》.是一幅机关生活的白描图.大家按部就班地工作着,同时出于各种个人的目的互相利用,互相拆台.老公务员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新公务员们由不适应而操  相似文献   
5.
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性质、形式、结构.功能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记者:陈老师您好!一直以来您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训、家风、家规很有研究,请问三者具体是怎么划分的,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波普”与清贵张纯颖近些年来,“文化”一词被炒得沸沸扬扬,世间万物皆可归入不同范畴的文化领域,其结果是个百姓不胜其烦,引专家学者失笑,文化的内涵倒少有人去计较了。其实现今的中国,文化的发展状况是喜忧参半的,一方面高层次意义上的文化可以说是呈上升...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场伟大的变革,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出现着剧烈的变化.中国的青年人首先通过反省历史而站到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前列.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投身改革实践,在改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他们同全国人民一道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10年改革,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有目共睹.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较改革前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改革开放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走在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上.因此,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具有明显的探索、实验性质.同时,中国内部的旧思想、旧传统不断侵扰,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诸多影响,使我们改革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在这  相似文献   
8.
重在“觉世”有一位学者这样说:对于注重文化批判和思想启蒙的人文学者而言,“觉世”的文章比“传世”的著述更有价值。确实,在我们目前这样一个社会状况下,启人心智是件不好做的事,然而却极有意义。许多人文学者从不放弃对人类本质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寻。在自己的研...  相似文献   
9.
求索──为了亲爱的读者本刊记者张纯颖报刊如林,群雄并起我刊的出路在哪里?与读者谈办刊方向时,一名团干部曾认真建议:“你们应该办活点,象有些青年报那样,多发一些青年人爱看的稿子。”而另一场合另一团干部则说:“你们千万不要学有些报社,你们就应该保持以往的特色,办成纯学术刊物。”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给了我们不同的启发,在通俗读物与纯学术杂志两峰之间,我们想顺利从中间穿行,去到达一个更为宽广的境界。虽然我们不乏稿源,但每次发稿前,编辑们仍然奔波忙碌,多方组稿。无非是希望多几篇更受欢迎,更有思想深度的好稿子。我们希望长篇流水的稿子少一些,内容精道而简炼的短稿多一些,这样才能让读者在有限的篇幅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社会多热点,青年多热点,以双月刊的形式去追踪热点恐怕很难,但对一些热点问题做文化和社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促使读者透过现象悟到些本质的东西,是我们发这类文章的主要目的。从这期开始,本刊特约撰稿人陆续在栏目上与读者见面。我国著名学者何新与风靡一时的《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的对话,或许会令许多人警醒,从而思索一下世界未来,领略“未来生存的艰难和昂贵”。卓松盛是我刊读者偏爱的作者,所写文章几乎篇篇都是佳作。本期所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