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3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香慧远 《实事求是》2010,(4):101-102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现代教育技术为现代远程教育奠定了技术基础,可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远程教育的有机整合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者的合作和创新精神,促进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香慧远 《实事求是》2006,191(4):80-80,F0003
党校系统远程教育是党校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给党校教育带来了历史性变革。它以其独特的跨越时空的特点,用最迅速最便捷的信息传输方式,使全国各级党校都能共享中央党校优质的师资资源和最新最好的教学内容。目前,新疆党校远程教育网络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需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提升新疆各级党校的网络配置及技术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5元钱对人们来说可算做“小钱”,可当乡农机手李某从区农机部门专程派来的同志手中接过清退的5元钱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你们还这么认真。”李某一边说一边拒绝收钱。“不行,减轻农民负担不能含糊。”送钱的同志一边说,一边坚决地把钱放在了李某的手里,此举使在场的人们十分感动。这件退款的事,还要从头说起。1993年5月的一天,武汉市蔡甸区农机安全监理站为了减轻农机手进城办理驾驶证的困难,站上的几位同志主动热情地协助公安部门为乡里的十几位农机手更换了驾驶证。在代办的过程中,农机站的同志收取了每位农机手5元“代办费”…  相似文献   
4.
臧慧远 《求索》2011,(2):124-126
王夫之在继承孟子人性善和四端之说的基础上,从唯物的立场,对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性何以为善又何以有恶等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回答。王夫之认为人性本于"气",人性的本质是善的。在对人性论的发展路径上,王夫之主张"日生日成"、"习与性成"的人性发展观;在情与性的关系中,认为"心统性情"、"情才同原于性"。他扬弃了宋儒对人性的二元化的分裂,重新确立了性一本论。可以看出,王夫之人性论洋溢着一种变革和实践的精神,一种积极有为的向上的朝气,透现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这些都是王夫之在对孟子人性论诠释与改进的基础上,对人性论做出的新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
慧远 《乡音》2011,(6):41
于坚是一位诗人——准确地说,是一位生活在云南高原上的浪游诗人。于坚的家乡云南曾经是适于诗人生存的地方,那里有天空中最深最蓝的天空,人群中最朴素最美丽的人群;那里的生命滋润而鲜活,更有着像伊甸园一般让人憧憬、让人留恋的大地。于坚在那里生活,在那里行走,  相似文献   
6.
闫慧远  刘兴章 《唯实》2009,(10):31-36
随着“感性活动”原则在存在论的根基处造成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革命。马克思把语言也导向生存之维来理解。与传统形而上学对语言的理解不同,在马克思看来,语言乃是现实的、感性的意识;语言作为人对存在本身的一种前概念、前逻辑地领悟和把握的凝结,它表明的是人的本己的存在方式或活动方式;语言是历史的,因为语言根植于感性活动中人的存在的历史展开;说人生存于自己的文化世界中,实际上就是说人生存于语言的世界中;语言之所以是人自己的存在,是因为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7.
林怿  慧远 《工友》2013,(6):50-51
一与《中国在梁庄》相比,《出梁庄记》中的梁鸿除了力图以冷静的态度记录事实之外,字里行间,却也明显增加了许多感性的议论和诠释。这虽然多少削弱了她记实的客观性,却使得她的叙述更具个人色彩。  相似文献   
8.
张慧远 《求索》2007,(2):155-157
在神话中,水是自然界中一种有灵性的存在,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水对于人类的生活有利有弊。而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水”逐渐演变成为万物的本原与准则,具有了哲学的本体意义;是理想人格的象征;治水成为治世安邦的关键。笔者认为,治水的实践是“水”思想从神话到哲学的转变的动因,在这个过程中,理性的精神开始显现,人自身的力量得以确认。  相似文献   
9.
女大学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比男生,她们面临的就业环境更加复杂,就业呈现出质量低、录用门槛和求职成本高、就业观念矛盾三大突出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从男女平等、社会分工和社会经济角度分析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发现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女大学生自身.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从四个方面努力:社会层面,应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女性就业保障制度;家庭层面,父母应树立男女平等意识、提高素质、给予孩子关怀;学校层面,要重视性别平等教育,适当发展女性教育;个人层面,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