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嫉妒到怨恨——论中国社会情绪氛围的一个侧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社会不仅具有特定的客观结构和发展水平,也有独特的精神风气和心态,会有自己的情感律动.中国社会的转型,可以视为一个政治激情转化为利益追求的过程,但是利益并未彻底驯服破坏性的激情.从改革初期的嫉妒成风到目前重重郁积的怨恨,我们的社会经历了一系列情感基调的演变.嫉妒作为竞争的动力,曾经发挥了特有的历史作用.但随着利益格局相对固定化、社会差异显明化和向上流动机会受到钳制,加之社会性伤害的存在,怨恨成为一种主导性的情绪氛围.社会结构性产物--怨恨的一个不良后果--怨恨批评随之盛行.  相似文献   
2.
2021年“,元宇宙”(metaverse)一时声名鹊起,成为产业圈、创投圈和文化圈中炙手可热的话题。这一概念及其所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条件下的新秩序、制度、生活方式,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又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具有何种意义?为此,《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组织刊发了“重识中国与世界·元宇宙专题”,并入选2021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2022年2月10日,又与《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共同主办了“认识元宇宙:文化、社会与人类的未来”学术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就“元宇宙”的哲学基础、道德伦理、媒介实践、社会特征、主体特征等多层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反思。现择要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怨恨与承认——一种社会学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社会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不时表现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和恶意犯罪的怨恨情绪.关于怨恨,学界其实具有长久的研究传统,特别是舍勒,从现象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怨恨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认为怨恨的形成除了受到伤害和经由比较而产生嫉妒之外,无能感是必不可少的中介.霍内特关于社会承认关系模式的论述,则可进一步阐释社会性伤害之由来和无能感的社会建构.当前中国社会由于情感支持的减少、权利保障的缺失、内在凝聚的匮乏和权力行使的特点,加上其他文化因素,使之滋生和郁积着大量的怨恨.  相似文献   
4.
“体制性迟钝”催生“怨恨式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越是长期置身于受伤害的处境,越是觉得这种处境超出自己的控制,怨恨就越深一个社会的基调性情感,是这个社会的结构性因素持续作用下的产物。对处于急遽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我们还真难以厘清其中的百感交集,分清其中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5.
消费主义离我们有多远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探讨了消费主义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形成及其蔓延的机制,指出消费社会作为晚期现代性的形态,具有独特的运作逻辑,并大致勾画了消费主义在中国初现端倪的现状和相关的影响,以及我们可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正南京市以"枫桥经验"为蓝本,坚持系统化思维,展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结合"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城市发展定位,南京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实践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突出"党建引领+群众参与"、"顶层设计+基层创新"、"传统经验+当代科技"、"问题化解+制度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社会的转型,可以视为一个将政治激情转化为利益追求的过程,但是利益并未彻底驯服破坏性的激情。从改革初期的嫉妒成风到目前重重郁积的怨恨,我们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情感基调的演变。随着利益格局相对固定化,社会差异显明化和向上流动机会受到钳制,加之社会性伤害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当前公共情感的失范,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疏导和引导公共情感本身,就是一个关乎世道人心的重要课题。中国传统仁政的情感逻辑,即基于同情的治世之道,这种情感逻辑具有内在的局限性,经常演变为麻木不仁。而中国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政治革命中使用的情感动员策略,也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基于理性的公共运用的情感启蒙,可以重塑公共情感的道义基础和感受规则,并超越同情的文化走向尊重伦理。  相似文献   
9.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或者“生命的终极意义在哪里?”这类存在性问题在青年,尤其是处于变革期的青年中间最易浮现出来,而且有关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年的自我设计和日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历史的走向。当然,在不同的时代,回答的方式和结论是不同的。另外,关于这类问题的计讨论,以往大都在哲学的范围展开。此处我  相似文献   
10.
正与以往弱势、失意的情绪不同,有一种情绪,正弥漫在整个社会之中,即怨恨。越是长期置身于受伤害的处境,越是觉得这种处境超出自己的控制,怨恨就越深。这种怨恨情绪产生的结构性根源,主要是利益格局相对固定化,社会差异显明化,个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受到阻滞,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等等。现在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