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3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论政治制度文明的评价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对政治制度正当合理与否的评价。若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文明的评价标准应是秩序、权威、正义,三者交叉互补,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评价系统。它既为检验政治制度是否文明提供了新的标准,又为政治制度文明的实践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特殊利益集团是中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产物,是践行宪政、构建和谐社会的绊脚石。规范特殊利益集团已成朝野共识。为此,既需要准确定位特殊利益集团、分析不同特殊利益集团的运行机理,还需要对国外治理特殊利益集团的成功经验进行梳理与借鉴。从而以有效治理举措来制衡权力、驾驭资本,实现利益均衡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对政治认同的研究主要采用利益分析法,但利益分析方法面临认同客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冲突、理性与情感层面的碰撞、多元利益博弈、"承认的政治"等的挑战。本文认为,价值是政治认同的核心变量,多元价值冲突是现代政治认同困境发生的根本原因。政治认同困境的消解呼唤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构,而政治认同归根结底是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从价值视角审视政治认同有利于对传统政治认同分析路径的反思,对于政治认同重构提供了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既是政治主体个体归属的需要,也是政治客体权力正当性的源泉。论文从政治认同生成的主导因素入手,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政治认同变迁的轨迹及其规律。总的说来,政治认同经历了意识形态主导型认同、经济绩效主导型认同和民主权利主导型认同三个阶段。其变迁也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即政治认同主客体动态匹配、双向建构;政治认同多维化凸显;政治效能型认同将成为未来的主导型认同。  相似文献   
5.
蒋荣  戴均 《社会主义研究》2013,(3):88-95,169
本文以政治支持理论为支撑,并以重庆市高校为例,对政治认同的结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政治认同具有层次性,执政价值认同与国家责任感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层次,执政效能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借助国家归属感这一中介,对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感与执政价值认同发挥正向影响。第二、当代大学生对国家高度认同,对执政党的执政效能低度认同,对执政价值中度认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