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傣家墨刺     
在滇南红河岸边的傣族人身上,最能体现傣族特征与风貌的,除了那别具一格的短袖衣和统裙外,恐怕要数他们身上的墨刺了。一个不穿民族服装而身着汉族时装的傣家姑娘,你怎样判别她是傣族还是汉族呢?最便捷的识别办法,就是看她手上有无墨刺,当然,当今也有不少傣家少女、小伙已不刺墨迹,这又另当别论了。傣家传统上币论男女,大多在手上刺有形状各异的图案。以元阳县傣乡乌湾为例,就有把本人姓名、犁耙、蝴蝶、蜈蚣、八角花、三角形、十字形、米字形、圆形、条形、点状等等图案刺在手上的。傣家男女在自己手上留下什么墨迹,完全取决于…  相似文献   
2.
4月12日,元阳县南沙傣族乡傣族群众同全县各族人民一道,载歌载舞,热烈庆祝南沙撤乡建镇并欢度第八届泼水节,南沙从此正式成为滑坡搬迁后的元阳新县城所在地。南沙撤乡建镇成为元阳新县城@晋鸣$元阳县对台办  相似文献   
3.
从1997年12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神州”版上获悉,哈尼族诗人哥布的诗集(母语)荣获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十分欣慰,立即去电祝贺,祝贺他那些用“大地的根上发出的声音”向首都、向全国送去一曲曲质朴而又清新的歌。在我的哈尼族文友当中,哥布是最为诚挚的一位。1992年11月28日,他送我一本他的出版不久的诗集(母语),由此拜读。哥市,1964年12月生于滇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热水塘村,1980年初中毕业当了哈尼山寨教师,后在元阳县文联、现在红河州文联工作。哥布1984年开始诗歌创作,1986年起在(大西南文学)…  相似文献   
4.
滇南哀牢山,山高谷深,流水潺潺。这里生息的哈尼、彝、汉等族山民,很早就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及其高大的落差,修沟筑渠,引渡山泉自然灌溉层层梯田;建起水碾、水碓、水磨等粮食加工土机械,给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水  碾跋涉哀牢山,你会发现,在箐脚、沟旁、山寨边,一个直径约为两米的木水轮,正在一座小茅屋外面“哗、哗、哗”的山泉冲击下不停地运转着,而它的轴心,则穿过房屋底部,进去牵动一盘机械运作。这就是哀牢山区传统的粮食加工厂———水碾。进入碾房,只见90厘米高的石碾砣,正在一座直径为两米多的圆形石槽圈内,周而复始地转动碾压着…  相似文献   
5.
1991年国庆期间,深圳特区华侨城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开业庆典,滇南哀牢山区的哈尼族蘑菇房山寨,作为文化村21个民族的24个村寨之一坐落其间。元阳县有名的哈尼族歌手朱小和与一批哈尼族青年男女应邀入村,在蘑菇房内生活,用哈尼酒歌“哈八”、乐器巴乌及民间歌舞等,向中国大陆、港、澳、台、侨和外国客人展示哈尼民居民俗传统文化的风采神韵。蘑菇房,是哀牢山哈尼族独树一帜的传统民居。鸟瞰哈尼山寨,那座座民居犹如破土而出的朵朵蘑菇,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浩翰的梯田一道,汇成一幅壮美的哀牢山图景。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是难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