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2022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充分挖掘利用北京冬奥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更加自信从容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两周之后的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勉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  相似文献   
2.
<正>2010年4月24-25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和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论坛"在武汉大学召开。该研讨会和博士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李先灵 《学习月刊》2009,(22):25-26
1919年,五四青年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以先进的思想启蒙芸芸民众、以理性的反思革新传统文化,把激发国人的觉醒与改变积贫积弱的面貌、实现民族富强的理想联系起来,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纪念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汲取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李先灵 《学习月刊》2010,(4):10-10,80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结合在一起.把时代精神与历史经验、世界眼光与民族传统联系在一起.把远大政治目标与日常行为规范融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5.
2010年4月24-25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和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论坛在武汉大学召开。该研讨会和博士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1988年-1990年间,习近平同志任职福建宁德地委书记。围绕如何帮助闽东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他提出了"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要发挥好农村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的核心作用;党员干部必须清廉从政,加强理论学习,学会经济规律、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是"党组织一切工作的主旋  相似文献   
7.
李先灵 《学习月刊》2011,(24):62-6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要更加健康顺利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需要我们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加快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步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完善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让农民群众更多地分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有生命力的价值体系,是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对当今时代主题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要求提出的科学理念,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吸纳中外优秀价值资源基础上创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在社会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历史发展进行的合理的价值选择理论.是对历史必然性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的自由自觉的利用,具有严整的逻辑结构、清晰的逻辑层次和丰富的哲学意蕴,体现了科学理性精神与人文价值关照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简约”概括 恩格斯从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视角出发,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简约”概括为历史合力论,对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逐渐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思想,并把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视为党的基本治国方针,这一重要思想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