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现代化境遇中,重读恩格斯的晚年书信有助于挖掘其思想的当代价值。从社会哲学的逻辑定位看,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四位一体"战略格局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发展是有机统一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会促进经济领域的改革发展,最终为政治、文化等领域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民主政治建设与文化改革发展的及时跟上,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有巨大反作用,从而为破解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题提供新动力和赢得制度保障;文化的改革发展释放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契机。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的晚年书信,阐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重新强调了二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巨大反作用,而且驳斥了"经济决定论"的观点,并进而提出历史合力论。这些思想为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当前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政治体制改革(当前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理论依据和有力的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实质是改革精神。一方面,实践精神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精神,是邓小平改革战略的精神原点;另一方面,改革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特质和精华,当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革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的时代表达,在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继续秉承和大力弘扬。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晚年书信,阐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驳斥了“经济决定论”的观点,提出历史合力论。这些论断表现在社会哲学层面上,体现了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关系: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扫除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推进,必然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调整。民主政治建设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有巨大反作用,进而影响到生产力层面,为破解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题提供新动力.赢得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李成保 《理论导报》2012,(3):6+36-6,36
全球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涤荡是全方位的,在这一浪潮的裹挟下,中国社会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一般而言,社会可以分为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三个部分。在全球化话语的映射下,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一方面,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6.
文化现代化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而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定位。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把握文化发展方向和规约文化发展进程,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在社会现代化境遇中面临的重大战略抉择;文化体制改革也将伴随我国改革全过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看,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认清文化发展规律和主动引领先进文化进路,在社会现代化境遇中,是我们党当仁不让的文化自觉,也是我们党对民族文化复兴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的晚年书信,阐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重新强调了二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巨大反作用,而且驳斥了“经济决定论”的观点,并进而提出历史合力论。这些思想为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有力的现实指导: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为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另一方面,民主政治建设的及时跟上,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拓展了新领域——政治现代化,也为破解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题提供新动力,赢得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如何把握文化发展方向和规约文化发展进程,是我们党在社会现代化境遇中面临的重大战略抉择;文化体制改革也将伴随我国改革全过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看,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认清文化发展规律和主动引领先进文化方向,在社会现代化境遇中,是我们党当仁不让的文化自觉,也是我们党对民族文化复兴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观照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弊端和缺失之时,容易向前看或是向后看。向前看,就是要求我们全盘接纳现代化的内在规定与时代特质即现代性,认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用不断地发展来解决;向后看,要求我们反观现代性问题时,回到传统并希冀用传统文化解决现代性问题。现代与传统,这对中国人纠结了上百年的二律背反,矛盾乎?冲突乎?本文从社会哲学理论话语视角看,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能简单割裂历史与传统,而是在秉持现代性先进理念的同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性基因,融合时代特点,整合社会发展的实践要求,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时代危机找到真正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把握人与自然关系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从哲学的角度看生态问题,其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最初的感性和谐阶段、现在的关系紧张阶段以及未来的达致和解、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阶段。其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不同程度地表现为正相关与负相关两个方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这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迎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备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