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明知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而徇私类犯罪的认识因素要求必须是明知结果必然发生,以实现犯罪目的。故间接故意不能成为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主观要件。但若将"徇私"认定为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构成要件,将导致处罚范围不当缩小,增加查办难度,放纵渎职犯罪。因此作者认为,应当在刑法修订时,将"徇私"动机删除。对徇私的"私"的限制性解释,与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相矛盾。而且徇单位、集体之私实施渎职行为的,根本不是由于法律素质、政策水平和技术能力不高的缘故。所以,徇私的"私"应回归其本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网络、报刊等媒体报道,以及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等社会相关方面的反映,一些行政稽查执法活动不规范、野蛮执法、滥用行政执法权,特别是由此引发的职务犯罪问题比较突出,给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行政稽查执法活动进行专门调查和研究,及时发现问题、预防犯罪,以期对今后行政稽查执法工作的进一步规范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查处职务犯罪"12小时"的讯问暴露出种种弊端,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地调研和分析,以引起司法界和立法者的注意和重视,以期对检察机关的侦查工作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