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中国政治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前中国维稳实践中存在着较多的政策规避行为,上级政府与县级政府之间的维稳行政发包是一种政府间的委托代理行为。信息不对称和目标效用函数不一致是县级政府维稳政策规避行为产生的重要条件,县级政府具有一定的自利性和较强的自主性,为其政策规避行为提供了可能和空间,维稳考核中的弱激励和强约束的效应直接催生了政策规避行为的产生。为了防止维稳政策规避行为的发生,应建立一套激励兼容约束的机制,谨慎使用维稳考核"一票否决",重视对维稳基础性工作的考核。  相似文献   
2.
聂军同 《公安研究》2001,(11):79-79
山东省滕州市公安局滨湖派出所所长聂军同志撰文指出,该所推行的警力布置“三三制”,为新形势下如何维护治安稳定提供了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聂军 《桂海论丛》2013,(2):91-95
层次分析方法就是将导致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层。将层次分析方法应用到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研究中,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结构、体制机制和个人三个层次。通过比较三个不同层次上变量的重要性,结构层次上的变量最为根本和重要,体制机制层次上的变量次之,个人层次上的变量可视为常数。加强对结构和体制机制层次上的变量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究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4.
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军 《社会主义研究》2005,18(3):125-127
从总体上来说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都是一种体系理论,但是二者的社会现实起源和理论起源不同,它们对国际无政府的看法及其造成的结果不同、对政治和经济的不同关注以及对理论的界定存在根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聂军 《桂海论丛》2014,(2):105-109
维稳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当下中国的维稳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维稳成本高昂而效率低下。要解决中国式维稳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创新维稳理念。邓小平"稳定压倒一切"中的"稳定"指的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准则和基本政治制度的政治稳定。在当前维稳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式维稳出现了维稳内容泛化、维稳手段泛化、维稳机构空心化和维稳的自利性倾向等问题。维稳理念的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聂军 《社会主义研究》2006,25(4):99-101
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国际相互依赖观与其它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理论的观点相去甚远。结构现实主义运用体系结构的三原则来考察国际相互依赖。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只要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在功能上就是相似的单元,为了生存,国家就会最大程度地保持独立而避免依赖于他国,同时考察国际相互依赖应以大国之间的依赖程度为主要测量标准。国际相互依赖的程度是松散的,而这种松散的相互依赖有利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7.
聂军 《欧洲研究》2005,23(3):28-38
维和是由联合国采取的、包括军事人员在内的但是没有强制力的行动,旨在帮助维持或恢复冲突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维和是在冷战、非殖民化以及民主化浪潮的国际形势下,在集体安全不能奏效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手段。维和并不是联合国的创造,国联就有类似维和的先例。维和并不是一种集体安全行为。集体安全依靠集体力量自动地制止内部出现的侵略行为,而维和实践中并没有明确的侵略者,维和部队是会员国自愿派遣的;集体安全行为旨在改变现状,而维和旨在维持现状。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政治认同的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特征是主体为弱势群体,主要发生在县域范围内,主要针对的对象为地方政府,尤其是县政府和乡镇政府。本文从政治认同入手,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县域的公众政治认同正在一步一步的弱化,导致群体性事件极易发生。具体而言,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首先是政治认同的基础——利益认同的流失;其次是政治认同的关键——制度认同的流失;最后是政治认同的核心——价值认同的流失。因此要有效地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必需从政治认同的三个要素即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来逐步强化人们的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