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个人账户筹资制度的选择对统筹账户缺口造成影响。精算结果表明,测算期内个人账户采取名义账户制可以实现财务收支平衡,而完全积累制下个人账户来源于统筹支付的部分将对统筹账户原本存在的缺口产生叠加效应,从而加大支付压力。因此,选择名义账户制更有利于制度转轨。根据个人账户债务分布判断,2028年之前弥补"空账",支付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艾慧 《求索》2008,(3):43-45
生态文明不仅体现于生态意识,还要落实到个人行为。国外研究以影响行为的因素为重,而中国仍以生态意识为主。“生态意识与行为”矩阵表明:生态意识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其行为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研究集中于行为影响因素更有意义。“知强行强”是最完美的状态,“知弱行强”通过生态教育可进入“知强行强”的行列。但对“知强行弱”和“知弱行弱”者仅进行生态教育远远不够,要从生态教育、经济性惩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措施入手。  相似文献   
3.
通货膨胀传导机制及其微观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慧 《求索》2010,(3):23-25
通货膨胀理论的核心部分是传导机制,目前研究成果对价格水平的一次上涨具备良好的解释力度,但缺乏对持续上涨的探讨。事实上,一次物价上涨能产生长期的非均衡力量,构成传导机制的因素相应被细分为引致性和支持性因素。微观主体在通胀预期下的消费、投资和筹资行为成为推动通胀的微观基础。要防治通胀需打破非均衡力量,根本途径是采取措施调控货币需求和削弱通胀预期的影响,以改变微观主体行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