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4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褚金勇  聂静虹 《前沿》2015,(3):25-28
大众传媒的健康知识传播在塑造着人们的健康认知,而人们的健康知识认知又在塑造着个人健康价值观念和日常生活习惯,但是健康知识在传播过程中遭遇了市场化的运作影响,染有广告营销的色彩,失去了中立性。客观而言,知识与广告之间分属于不同的信息传播场域,有着不同的运作逻辑。知识讲求客观性、公共性,而广告则体现为一种明显的倾向性、诱惑性。经过大众传媒的传播,将广告主的诉求伪装成一种新闻或公共知识的形式出现在公众眼前,其实是破坏了知识场域与广告场域的边界,搅浑了各自独立的运行规则。  相似文献   
2.
褚金勇  姜伟 《前沿》2013,(21):183-185
当代社会,视觉文化的兴起是时代的症候。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艺术产业便是在文化的视觉转向语境下兴起的,它将视觉艺术与其他技术手段融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视觉信息与视觉消费,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从未有过的视觉资源丰富乃至过剩的时期,在促进文化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文化艺术的扁平化与同质化。  相似文献   
3.
<正>人文语义学不单单要考察历史上语词概念的变迁,也需要将当下日常生活中的语词争议现象纳入研究视域。日常生活中的语词争议看似平凡无奇,但现象背后有着深广的知识论域,循着语词争议不断寻绎、挖掘,方能更为深刻地洞察语义表达的人文逻辑,揭示语词记忆的心智密码。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学界广泛探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命题。为了践行新文科建设倡议,服务国家“三大体系”建设,打造“学术中国化”与“融会贯通”的特色学术领域,张宝明等学者联袂提出“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建设论题。人文语义学是以关键词为依托,以观念词为寻绎对象,阐释从概念到观念之起源、演绎、衍变之“史”的一门学问。它尝试打破近代以来学科固化的壁垒,关注语际书写中存在的“古今断裂”“中西误解”“圈层隔膜”等问题,通过探讨语义创生转义与思想启蒙、文明对话、社会转型、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服务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中外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以及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为此,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于近日举办“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建设”圆桌论坛,与会学者围绕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中的关键概念梳理进行学科性思考,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学术对话,以期以“人文语义学”的视野聚焦现实问题,建构重大理论,凝练学科特色,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三大体系”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