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由于受带有鲜明现代人本主义色彩的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深度浸染,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在商品世界中的真正所指问题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通过回归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语境的分析,作者认为,马克思异化概念在商品世界中的真正所指是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这一指认对于修复被肢解与割裂了的马克思思想的历史发展,还原“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思想的“艺术的整体”,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新时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争论可归结为关于商品价值概念的内涵规定问题,关于社会财富价值向量巨量增长与活劳动投入量减少之间的矛盾问题,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适用性与生产价格转型问题,关于马克思的分配理论与私营企业主以利润形式存在的非劳动收入的合理性问题等.这些论争牵连着极其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认识,有助于增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力,推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深刻解读可以发现,由于黑格尔的思辨的法哲学在这里并不是被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思辨哲学,而是被作为在德国还没有完全实现的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理论表现来看待的,马克思"消灭哲学"的论述并不是在表达一种对于哲学问题的特定立场,而是对虽然在德国还没有实现,但在英法等国却已被当作锁链来忍受的陈旧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而青年马克思在哲学问题上的立场也由此不能从马克思"消灭哲学"的论述中,而必须从思辨哲学在近代的历史境遇以及青年马克思的立场转变中寻求说明。马克思具有自己在哲学问题上的特定立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所开启的马克思思想哲学化运动的结果,我们不能以此反注青年马克思在哲学问题上的特定立场。  相似文献   
4.
受文本学解读模式的推动,从政治经济学的思维视角探寻马克思的原生态哲学思想已成为一种被表述为"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的重要研究路径.但若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消灭哲学"或"哲学终结"的话语,"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的研究路径暗含着对马克思哲学话语的先验预设,而如果消解这种先验预设,就可以得出一种与上述研究路径,从而也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路径完全不同的结论,即马克思的原生态思想并非人本主义或历史观之类的哲学,而是政治经济学这一"真正的实证科学".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经济决定论是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课题.对在经济决定论理解问题上的几种误识进行分析与辨识,以期说明经济决定论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拾取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牙慧",而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因此实现历史现上革命性变革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作为马克思原生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与形成的原发语境,可以判定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我国的实践唯物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存在理论偏颇。反思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纷争所导致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主旨与科学内涵的分化与对立可知,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并非只强调人的主体性而否认历史必然性的纯粹的"行动"哲学,而是"现存世界革命化"的理论主旨与历史必然性的科学内涵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一直被看作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最完整、最深刻的表述,然而在发掘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论断之后,这一观点受到普遍的质疑.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两个论断的深层解读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是马克思哲学运思回归现实的理论中转,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应是人的应然本质与现实本质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分配问题的相关论述,深刻分析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论所存在的分配标的错置、分配依据混淆以及分配环节缺失的问题,揭示了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论原生形态的萨伊“三位一体公式”的假象性质,说明要破除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论的假象,就不能停留在事物形式的表面,而必须透过这种表现形式的帷幕揭示其内在的本质。本文同时认为,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论的质疑凸显了对生产要素所谓“贡献”理解的重要,而如果不是将生产要素的所谓“贡献”理解为其对价值或使用价值的创造,而是理解为由于生产要素(主要是资本)的投入而对生产资料效能的充分利用和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吸纳以及由此促动的经济与社会的巨大发展,我们倒是有可能消解在生产要素“贡献”问题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