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郝文华  谭文勇 《理论月刊》2004,(10):80-82,101
普通话中只有“谓词 得”结构,十堰方言中却还有“谓词 得 看”结构。在结构上,谓词可以是单 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特点甚至是四音节的;其句法功能是充当谓语;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在语用上,既具模 糊性,又有具体性。其中的“看”应是个助词。  相似文献   
2.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五四白话文运动对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它赋予文学作品新的思想和精神品格;促成中国文类秩序由古典向现代的整体转换;促进文学整体审美范型和表达方式的现代转型。同时,伴随白话文运动所引发的语言改革,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也完成了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3.
郝文华 《湘潮》2015,(2):87
狐狸这个动物形象在寓言、传奇小说、童话等文学类别中占有一席之位。它具有狡猾、机智、奸诈的特征。拉封丹寓言多以教化目的为主,狐狸以既定的邪恶形象出现。而《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从赞美、歌颂女性的角度出发,创造了一个个美丽、善良的狐仙形象。本文试从这两本作品中的狐狸形象为研究对象,试分析其所反映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