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与欧美目前活跃在流行乐坛上的第三代摇滚乐歌手相比,同时代的中国摇滚歌手所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则要艰难坎坷得多。但正是他们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敢为天下先的勇者风范,才使今天的中国大陆有了一片摇滚乐的绿洲。时下,青年人喜欢摇滚乐和流行歌曲,  相似文献   
2.
1.独特的抚养方式和成长环境尽管美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此起彼伏,大多数的华人妇女却仍旧一如既往地固守着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在她们眼里,努力做好家务和带好孩子比有一个工作或生活独立更为重要。这种传统的生活态度,充分地体现在她们对孩子的精心抚养和培育之中。近几年来,华人青少年在各级学校中取得的卓越成绩不仅越来越受到传播媒介的关注,还引起了不少著名的行为科学家和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视。和其他民族相比,华人青少年对学校生活表现出更为良好的适应能力。他们很少与别的孩子发生争斗或打架,也更为服从老师的指令。华人学生的考试分数总是很高,而犯罪率却很低,所有这些是不是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结合的优点呢?这  相似文献   
3.
Beatles成立50多年来,对世界青年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歌词、音乐风格、演唱等所蕴涵着的平民意识,从各个层面触碰到了青少年内心的柔软之处,使之成了美国以及很多国家和地区青年文化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4.
走向华人文化的“共生圈”陆新和(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师)港台文化对大陆青年冲击的第一波是1978年、1979年。中国当代的城市青年文化也正是在那时萌生根芽的。其主要象征是长头发、喇叭裤、花衬衫,以及如此打扮的年轻人手提“四喇叭”(录音机),高声播放着邓丽君小姐的甜蜜歌声,在夏日的街头来回溜达。他们是最早的港台文化传播者。这些人或多或少有着一些曾经令人胆战心惊的海外关系。作为港台流行文化的代表者,邓丽君最早对大陆青年进行了“改造”,这是从他们的“音乐耳朵”开始的。紧随其后的是刘文正、侯德健、罗大佑等人的校园歌曲。清新悦耳、充满乡土气息的校园歌曲和邓丽君小姐的甜歌蜜曲一起培养了大陆大年第一代“歌迷”。在以后的10年中,他们中的杰出者成长为大陆第一代的独立音乐人和大陆自己的歌星,创造出真正属于大陆的流行歌曲。他们还培养出今后来的港台明星们兴奋不已的大陆“追星族”,构筑起整整10多年大陆青年流行文化的基本框架。几年以后,又一位香港明星在上海掀起了一阵波澜,此人就是周润发。电视剧《上海滩》的播出,引得全上海的时髦小伙们一个个全戴上了礼帽,穿起了长大衣,互相间称呼起来也一个个“文哥”、“阿力”的,连拿香烟的手势也改成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黑人学生吃惊地发现,他们走向成功最为深层的障碍竟然来自于他们自己的同伴。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扎凯塔·布莱洛克才明白即便是对成功的企盼都可能会是一场恶梦。目前,对她来说,最要紧的就是好好读书,进入大学,将来能做一个医生。但对于另外许多和她一起居住在加州奥克兰的同  相似文献   
6.
代际流动的状况,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分层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状况.一般来说,决定代际流动性的不外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和个人奋斗三大因素.确切地说,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主要是后二者对代际流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社会形态来看,今天的中国社会更接近于开放的不平等社会.社会的不平等可能会带来二种对立的影响代际流动性的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的均衡合理分配,改变社会不平等结,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给年轻人更多机会去改变未来,是提高代际流动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青年学报》一直想搞一个学术沙龙,对一些青年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和研究.这次《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给了我们组稿的任务,正好是一个契机.我想今天的论题还是基础一点好,就定为:当代青年研究的现状和走向.我感到青年研究存在着两种不足取的模式:一种是经院哲学的思辩模式;另一种是凭感觉、凭日常意识表面描述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对于青年研究是不利的,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它说明,我们的青年研究还缺乏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几十年来,在许多新品牌和成熟品牌成长的过程中,青年文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波助澜作用。事实证明,青年文化已经成为许多品牌成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强大推动力量。这是一个全新的极富魅力的话题,需要青年研究界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富足、享受、荣耀"这些充满诱惑性、象征性的字眼,把我国年轻人的奢侈品消费带入病态、异化的境地。"酷一族"们尽管在财务账户上入不敷出,处于亏本状态。但在心理账户上他至少是盈亏平衡,甚至是有盈余的。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对名牌可谓如数家珍,但真正对其内涵的认知却和国际观念相差甚远。他们尚停留在消费牌子的层面,还没有开始真正消费品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