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外知识界和经济理论界对知识经济内涵及特征的阐述很多。大家对其基本定义,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已经有了共识,但对这一定义的诠释及其特征的说明却很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有经合组织(OECD)的观点、德国学者的观点、中国学者吴季松和袁正光先生的观点。经合组织认为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德国学者沃尔特·艾萨克森认为数字化时代的经济特征…  相似文献   
2.
经济研究要有政治立场,是要求我们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实际工作者在进行经济问题研究、提出经济政策建议和经济改革主张的时候,要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以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任的态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要从“三个有利于”出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  相似文献   
3.
对于我国近期发生的通货膨胀的原因,理论界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诸如成本推动说、需求拉动说、供给缺位说、结构失衡说、共同作用说等等,从某些层次和角度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大多是用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为分析的基点,似乎说清了物价为什么上涨,也就解释了我国近期为什么发生了通货膨胀。还有的同志虽然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纸币的发行超过了商品流通的正常需要而引起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并分析了我国信贷与货币发行相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有一段非常明确的论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对公有制“主体地位”作了非常清楚的量和质的界定,对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这一关系社会主义性质,同时关系中国改革方向、前途的根本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国企改革成功与完成的标志是企业运行机制的完全市场化。但运行机制的确立必须以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方式和行为的市场化为前提。从对国有企业病理之实证分析看,国有制的共有兴致并不是国有企业发展的桎梏,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混合所有制”概念见诸报端已有些时日了。某位学者认为这一概念的发明权属于他。他说:“大约在80年代中,经济学家董辅礽同志就提出了‘混合经济’概念。但他所指的混合经济,似乎是指整个社会经济为混合型的……而我在三五年前论证的混合所有制,指的是企业的所有制的一种类型,同董辅礽同志所说的混合经  相似文献   
7.
国家要抓好关系国民经济主导地位、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具有战略意义和作用的国有大型、特大型企业,推动和带动国有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抓好大企业,有几个涉及改革的基本问题亟待明确并统一认识。  相似文献   
8.
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调整原则,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坚持这一原则和制度与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关系怎样?按照这一原则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怎样的现象?调整中应不应有什么限制?限制什么、不限制什么?本文就这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讨论。一、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检验所有制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所有制结构指的是各种形式的所有制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种种弊端,指出必须改革国有制的实现形式,重组、构建和调整国有产权结构,以此推动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革新,从而赋予企业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及其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所有制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整与完善整个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建立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二是对国有制、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公有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创造新的公有制构成形式和新的实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两方面的改革几乎是在同时进行,但前一方面进展较为顺利,而后一方面的改革在城市则步履维艰。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公有制改革的基本内涵,即究竟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改革认识不清,把握不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