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政治理论   12篇
  1999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闽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的影响,福建省1998年继续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标,全省人均GDP突破1万元,增长幅度位居全国第一。但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没有因此沾沾自喜,相反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他说,由于福建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仍不宽松,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在进一步暴露出来,今年福建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我们没有理由盲目乐观。他列举事实,说明朱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问题在福建也存在。福建作为经济外向度比较高的省份,过去每年外贸出口都可以拉动经济增长5至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黑虎滩在四川省农村,是邛崃县委农村综合改革的试点村。由于商品生产的兴起,这里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从这偏僻的小角落可以摸到我国农村向商品经济转变的脉搏。  相似文献   
3.
七月里的一个下午,我们在北京友谊宾馆访问了丘成桐教授。年仅三十五岁的丘成桐,现在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终身教授。去年八月,他作为第一位华人科学家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荣获国际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菲尔士奖。丘成桐在微分方程的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曾解决了美国科学家卡拉比提出的“卡拉比猜想”以及多复变函数与广义相对论方面的几个猜想,因此蜚声国际数学界。  相似文献   
4.
我国未来发展将受到以下3种基本态势的制约: ——人口的规模、增长、人口素质,分别规定了我国现代与未来的消费基础、对于资源及环境的压力程度,以及对于资源平衡与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 ——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在其“外延”上已接近于极限,随着人均资源的明显下降,如不致力于“内涵”上的调控,则“资源—生产—消费—环境”,将不可避免地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础具有先天脆弱性的特征。我国国土的平  相似文献   
5.
面临危机的世界环境 各国科学家对环境问题的研究表明,世界正面临7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正在变暖与海平面上升。随着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总量的增加,地球表面将  相似文献   
6.
当黑虎滩开始实行分工分业、专业化包干的时候,有人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种田人少了,粮食会不会减产? 春去秋来,金色的答案摆到了这些人的面前。黑虎滩的粮食专业户用自己的双手,先棒出一个金灿灿的小春,又捧出一个金灿灿的大春——一九八三年小麦平均亩产六百四十斤,比上一年增加近百斤;水稻虽然在分蘖拔节的旺季受了旱,又在扬花吐穗的关键时刻遭到低温灾害,亩产仍然上了千  相似文献   
7.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原因是复杂的。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交替影响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延伸与现实发展相互叠加作用的客观反映。 脆弱的自然地理特点 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并非优越,独特的自然环境,异常变化的气候条件,幅员辽阔的国土面积等客观因素,既产生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地区差异性,也决定了它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8.
一紧张的竞赛开始了。 7月12日上午9时,盛况空前的第31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在北京郊外宁静秀丽的语言学院校园里揭开战幕。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名选手,秩序井然地进入考场。  相似文献   
9.
隆冬的八闽依然温暖如春。刚刚结束在厦门考察反走私工作的朱基总理,1月19日又驱车来到福州,走访慰问困难职工,了解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再就业工作落实情况。上午9点多,朱基总理首先来到杨桥新村13座林善飚家。36岁的林善飚是原福建电视机厂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预警小组,最近呈交了《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分析》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是国家科委重点软科学课题的研究成果。这份分析报告通过详实的事实和数据,提出了令人不安的忧虑与预警:生态赤字,将是未来中华民族生存的最大危机。报告的作者们认为:必须及早觉醒,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刻不容缓的实际行动,制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建国4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建设的同时,由于认识的局限和科学发展的水平,也会因某种盲目性而带来意想不到的破坏,甚至出现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份报告,可谓盛世危言。不过,“危言”并非单为耸听。在科学研究基础上提出的预警,是为了及早提醒人们防止盲目性,提高自觉性,避免可能出现的更严重的破坏,以期取得人民改造自然的更大胜利与最佳效果。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盛世危言,不可不引起高度的重视。国务院领导同志认为,这份分析报告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分析得比较充分,应当进而探讨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及今后应采取的重大的、根本性的政策和科学措施,并指出,中华民族应该走向光明,无论是自愿地或是被迫地,都应该走向光明。 本刊将陆续摘要发表《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分析》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份国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