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法律   7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初衷将监视居住从非羁押性强制措施转变为减少羁押的替代性措施,但具体的条文设计却使监视居住制度产生了内部的分裂:在嫌疑人、被告人自己住所执行的监视居住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但指定居所的监视居住却演变为一种准羁押性的强制措施。我们应立足司法实践,以程序正义与人权保障的价值博弈为切入点,以构建刑事强制措施体系的层次性、完整性为视角,提出通过加强检察机关的监督使该项制度更加完善与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全国法治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其法治建设的着力点表现为法治指数评估、阳光政务、打黑除恶、廉政风险点控制等模式,彰显出在我国法治建设的非常时期各地法治建设技术方法的差异性与努力目标的一致性,是对具体法治路径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我国法治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出一定的"专项式"特征。本文选取校园安全管理、酒后驾驶治理、针对公务员的跑官卖官等行贿受贿犯罪的惩治及在司法行政领域推行的大调解机制作为考察的对象,以实证的视角分析形成该种类型法治模式的成因,归纳出其特征,指出其积极的意义所在及可能存在的路径障碍。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性法学话语的分裂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曙生 《法商研究》2007,24(6):146-150
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是在世界法制现代化的背景下开始的。在世界现代性哲学话语充满困境的氛围中,中国的法学话语也处于分裂的境地。当代中国法学话语的分裂,一方面对中国现代性的法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长此以往,也将阻遏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严复译《法意》,彰显了其以“治”为中心的政治问题意识。通过对《法意》的政治的翻译,向我们展示了他从治道到治制再到治术的关于“治”的思想脉络;通过把当时的中国社会形态、政治制度及其历史成因与西方社会作为对比,说明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特点及其根源,进而为中国走上法治的道路指明方向。重读《法意》,将对我们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制的现代性问题产生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在现今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公安机关的工作重心不断下移,公安派出所在刑事执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作为国家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对公安派出所的刑事执法监督却显得软弱无力,甚至缺失。在新形势下,为了延伸监督触角,切实依法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能,对公安派出所实施动态监督极为必要;我们应当借鉴成熟法治国家侦检关系的有益经验,对公安派出所刑事执法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以期构建起派出所刑事执法监督的新制度。  相似文献   
7.
“法治”在当代中国逐渐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从中国具体法治实践看,无论在学界还是法律实践部门,尽管都在使用“法治”概念,但实际上是对大陆法系“法治国”或“法治主义”的继受,这对中国的法治建设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何实现走出继受,建构起拥有自己发展个性的法秩序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义不容辞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法家的法治主义:历史话语与当代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史记》到《四库全书》,法家学派的法治主义主张蒙受了众多史家的非难与谴责;近现代以来,法家的法治主义又遭受了来自西方的"实质法治主义"学说的侵袭。其实,法家的"以法治国"、"严刑峻法"等政治法律思想是中国原生态法治概念,亦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法治的本土资源。在当今多元政治思潮并立、社会经济充满激烈竞争的新战国时代及严峻的中国现实问题面前,法家的法治主义主张不失为当今中国法治建设道路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出台《监察法》和修订《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补充侦查的内涵外延及有关结构都有了较大调整,故有必要重新辨析补充侦查的本质属性,建构监察体制改革下补充侦查相关制度和机制.新语境下,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自行补充侦查隶属检察机关侦查权范畴,而退回补充调查并非广义上的补充侦查,正确区分二者间的关系,制度设计上应将证明标准和执...  相似文献   
10.
在碰触到不符合正义本质的国家法律时,苏格拉底与安提戈涅做出了不同选择,前者服从,后者以死抗拒,显现出公民对国家法律所持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遵守法律、维护法的安定性是现代社会公民对国家的第一要务,但正当性接受亦是确立法治本质中的核心要素,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