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政治理论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创新受内在的学术智慧和外在的政治环境的双重制约;通常情况下学术智慧是个常量,因而理论创新更多地取决于政治环境的宽松与否。我国建国后前三十年的政治环境阻碍和抑制了理论创新,造成政治意识形态控制学术研究、不允许批评和反对意见存在,社会也由此失去纠错机会的局面。要使理论创新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就要解决好学术和政治、学者与政治家、研究与宣传等三个关系。究其根底,就是政治的稳定要求不宜妨碍学术的研究自由,恰是学术研究的众多理论成果为政治行为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随时对比和选择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2.
1最近,丛先生在《重新解读马克思〈提纲〉的哲学精神实质》①一文中写道:“《提纲》的哲学精神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自然—人道主义或实践的人道主义一脉相承”,它“不是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点,而是对实践进行人道主义批判和革命的价值观念”。而笔者...  相似文献   
3.
朱宝信 《唯实》2003,1(6):9-13
实践本体论将实践确定为人的本质。实践的本质是改造世界和发展自身的统一 ,因而人的本质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发展自身的目的的统一 ;人类的生存活动就是将发展自身当做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去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 ,实践本体论较之仅将生存当做目的的生存本体论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看,哲学的本性是什么?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8页)马克思的这段名言明确地告诉我们,哲学的本性就是其批判性,即永远不满足于既定现实而将其推向前进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讨论中,当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基本达成共识时,丛大川先生却又另立新论,在《社会主义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载《哲学动态》1995年第7期)一文中,他说:“社会主义还有一个更根本、更核心的本质,即‘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对此,笔者实不敢苟同,因为,这一论断在理论和实践上与现实的社会主义并不相符。 在理论上,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是共产主义的本质,这在丛先生从七部马恩原著引用的原话中说得十分清楚。比如,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论定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传统文化“精华———糟粕”的二分思维方式 ,使理论界长期陷于“批判———继承”的争论之中。要摆脱这种思维模式 ,关键要以现代化为时代坐标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上 ,确立定位传统文化的若干原则 ,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论现代哲学解释学的非相对主义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宝信 《唯实》2001,(11):3-7
现代解释学为了克服传统解释学片面强调统一性、绝对性和确定性的缺陷,基于所发现的解释学的五个原理,提出了文本解释中新意义不断生成的观点,由此显露出主张多样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的鲜明特征.但现代解释学并未完全排斥文本解释中的统一性、绝对性和确定性,而是碍于与传统解释学的对抗,以未明确论证的潜在形式将其蕴含于自身.强调相对性并不是非辩证的,因为相对性并不就是相对主义.因此,现代解释学不是相对主义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哲学改革的深入,在彰扬哲学中人的主体性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一种哲学人学化的倾向也日见突出。其明显表现,是诸多论者提出的以下观点:哲学不是科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哲学不研究知识问题,只探讨人生的意义;要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哲学仅是一种人道批判性价值观念,等等。可以看出,这种倾向就是要把科学排挤出哲学,排除掉哲学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朱宝信 《唯实》2001,(4):3-6
价值具有属人性、关系性和被人赋予性等三个特性,因而价值的本质是人依满足自身需要与否而对物所作的效用性评价.将价值说成是物在进入价值行为过程之前就已潜在地存在着,实际上是混同了人的认知关系和价值关系,混同了认知客体和价值客体,混同了客体的自然属性和效用性.将主体的价值创造和意义追求说成是主体对早已存在的物的潜在价值的发现和转变,这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关系中所体现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10.
朱宝信 《学习论坛》2003,46(1):29-31
对歧义丛生的“社会价值”概念含义的确定 ,应从界定“社会”的确切含义入手。社会是指人的集合 ,即整体的人或社会的人。价值是因人而生并为人而生的。人的实践本质决定了人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由于这一价值实现的互为条件性 ,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就只能实现于社会 (即整体的人 )之中 ,因而一切价值诸如物的价值、思想价值和 (个 )人的价值都是社会价值 ,即都为人的最高价值实现在社会上所显示的价值。因此 ,社会价值表示的是任一价值对社会的价值 ,它的确切的语句表达形式应是“……的社会价值”。通常所说的社会对 (个 )人的价值 ,实际上是指社会关系 (其中主要是社会制度 )对 (个 )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