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杨绘荣 《探索》2012,(6):108-113
政治文化作为一整套政治态度、信念和情感的集合体,常常被视为维系社会稳定的软因素,社会科学家们一般认为它难以解释变化。维尔达夫斯基在批判"两分法"的基础上,归纳出五种政治文化模式,并进一步引入"惊奇"这一概念,为政治文化的变化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路径,更重要的是,他将政治文化的变化与社会体制的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作为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舆情在互联网这一场域中的折射。网络舆情身处复杂的舆论场,若任由其蔓延发酵,极有可能导致舆情肆虐。从场域理论的视角来看,网络舆情的生成离不开舆情引体、舆情主体以及舆情载体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可将其概括为“刺激-反应”路径。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生态:减少引体的影响力,给舆情“降温”;培养主体的道德素养与辨识能力,提升普通网民的信息接受程度;加强与载体的合作,主导舆情走向。  相似文献   
3.
政治仪式的国家认同建构功能是学界的研究热点,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旨在为解决现代国家认同建构问题提供理论参考。分析结果显示,学者们对政治仪式与国家认同的建构这一主题关注度持续升温,但大部分作者仍处于独立研究状态。基于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图谱的分析发现,政治仪式与国家认同的建构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稳步发展和迅猛发展三个阶段,热点主题包括政治仪式的功能、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逻辑与路径等。从可视化分析结果来看,未来研究需要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并向多学科领域延伸。  相似文献   
4.
在政治认同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要素值得关注——“谁在认同”与“认同什么”,即政治认同的主体和客体。认同主体基于一定的现实利益和价值观念的需要,而主动地与认同客体进行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政治认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相较于政治心理与政治权力维度,从实践性视角来理解政治认同更为全面。在政治认同这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包括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涉及政治认同之客体,就其客体而言,基于政治系统稳定性的分析视角,政治认同亦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实践性与层次性这两种特性贯穿于政治认同的形成过程,而政治认同的基础与机制作为这一过程的重要推动因子,充当着中介,在认同主体与认同客体之间发挥着联结作用,促成二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进入现代风险社会,特别是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因公共危机的复杂性、风险性、混合性等特征使得传统的危机治理手段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而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机制却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价值潜力。信息机制在公共危机生命周期——预警期、爆发期、缓解和善后期的实践场景应用,从本质上映射出现代国家在公共危机治理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现存的盲点,而拓展信息机制的应用范围,关键在于将其工具理性转向治理赋能,通过快速预警、精准决策和长效缓和等机制可有效提升国家公共危机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优化治理绩效是政治体系的关键任务。良好的治理绩效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而治理绩效不佳的政治体系则有可能破坏民主制度的持续性。理解治理绩效的内涵和价值,可以从有效性与回应性两个维度加以阐释,二者的统一关系着高质量民主政治的实现,如何同时兼顾二者则需依靠政治认同的强化。在有效性维度上,政治认同有利于实现政治体系多方面的绩效目标;在回应性维度上,政治认同有助于政治体系实现民主的价值目标。此外,政治认同和治理绩效亦是良性循环的关系。较高的政治认同有益于治理绩效的优化,与此同时,得到优化的治理绩效又能进一步固化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7.
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都是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政治系统提供了合法性的来源和稳定发展的动力。政治认同表现的是一种内隐的政治态度,政治参与则表现为外显的政治行为。构建有利于政治参与的政治认同,要净化政治生态,增强公民对政府和执政党的认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增强价值认同;从制度层面完善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增强制度认同。  相似文献   
8.
9.
阿尔蒙德的《公民文化》着眼于国家之间政治文化的差异性,还没有深入到国家内部进一步探究一国政治文化的多样性。从维尔达夫斯基文化模式理论的角度再次考察《公民文化》中的意大利案例,可以发现一国内部的政治文化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由四种或五种文化模式组成的多样性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