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直接原因是技术进步,间接原因则是资本的不断积累才使得这一进步成为可能。当前,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已经跨入了"资本深化"的进程,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建立在人均资产数上升的基础上的。技术产业的资本积累创造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并且使新技术产业获得了极其快速的发展,形成了整个制造业的高速和全面增长。这是过去10年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增长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2.
经济特区下一步朝什么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将根据经济特区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经济学研究者和政府决策部门来共同讨论。一、外资引进中的技术因素中国经济特区采用引进外资和产品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是特区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内容,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到1994年底,5个经济特区实际引进外资达168亿美元,约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8.4%,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超过SO%。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从1978年占出口总额的约50%上升…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经济发展的基调复旦大学殷醒民博士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或者说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是什么?这是确定经济发展目标的基本前提。90年代初以来,政府部门和经济学界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金融、贸易、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并以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中的...  相似文献   
4.
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快速提高,又成为物价上涨的助推力量。从中期的数据来看,2003~2010年货币存量M2的6倍增长和名义GDP总量的3.3倍增长之间有了一个明显的"空隙";从短期的数据分析看,2009~2010年的M2增长率达到了48%以上,货币流通速度上升了15%,而名义GDP总量仅增长了26.75%。货币供应量增长已经大大超出了对货币的需求,表明进入了一个通货膨胀时期。面对物价的高位运行,2011年上半年"从紧"货币政策与下半年"稳健"货币政策的适时转换,应当是控制通货膨胀和稳定经济增长的优选政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资本深化趋势。本文对长江三角洲先进制造业资本积累的部门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有三个重要的发现:一是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增长率比劳动力增长率更快,使得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可能。二是在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内,制造业中资本积累率最高的是钢铁和化学工业,这就能够解释两大制造业人均产值成倍增长的现象。三是揭示了机械工业具有更高的资本报酬效率,将是未来10年提高资本积累率的最主要的先进制造业,从而实现长江三角洲制造业结构从资本深化向技术深化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6.
2012年最优货币政策选择的依据是:(1)2011年1~3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已经从2010年1~9月的18.96%下降到13.04%,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则从同期的20.87%下降为8.85%,一个"从紧的"货币政策就是一次"负向的"货币供应冲击。(2)计量研究结果发现,货币供应、产出(GDP)增长对价格变动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随着货币供应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下降,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减弱,2012年将是一个通货膨胀上涨率逐渐下行的年份。(3)由于当年的货币政策不会影响当年的经济变量,运用"预调"和"微调"来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不存在,可能会加剧经济的波动。因此,遵守货币供应量(M2)增长目标在15%以下来稳定公众预期,应当是一个优选的政策,可以实现9%上下的经济增长率和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左右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运输方式的影响下,中国的区域制造业发展过程的地方化程度和具体的区位选择是有自身特点的:既不是美国模式,也不是欧洲模式,可以称为中国模式。以铁路为主导的运输方式进行工业化强化了工业生产中心的地位,使资源得以在工业中心集聚,从而演化出大都市。而以公路运输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运输网络则在一个区域内形成许多工业中心,出现了工业分散的倾向,使中国工业生产力布局转变为区域层次的集聚性,产生了一个新的生产力布局。从制造业的规模扩大、结构调整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来判断,目前的区域生产力布局将会强化,使国家的生产力布局基本上转化为区域的生产力布局,也就是区域和次级区域巩固和增加其自身的制造业竞争力。其弊端是大国市场的规模经济肯定受到巨大损失,全国市场的潜力转变为地方市场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2003~2009年间,长江三角洲工业生产力的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县级区域正在取代省会城市和多数中心城市的市区成为工业生产基地。研究表明:一是县级区域的工业部门就业增长率更高,有些县级区域增长了4倍,外来劳动力迁移扮演了主要角色;二是江苏和浙江15个次级区域中的县级区域工业产出比重达到了52%,显示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工业生产力向县级区域转移的实际趋势;三是县级区域经历了一个高速的资本积累过程,绝大多数县级区域工业资产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值,若干区域有5倍以上的增长率,预示着今后几年有更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更高的工业增长率。这些证据显示出,以县级区域为工业增长中心的区域工业生产力的空间结构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9.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工业化发展,长三角区域正在从工业增长中心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其中县级区域工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专利数明显上升的事实说明创新型国家的地域范围发生了一个根本性变化:越来越多的县级区域成为制造基地和创新集聚区,替代了传统的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力的空间扩展速度及范围是惊人的。其政策含义就是有更多创新产出的区域应该积累更多的科技资源,而国家科技资源流向技术创新能力上升的区域将会提高整个国家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必然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速度。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出现了极其显著的"双重资本深化",即高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产业劳动力质量的快速上升,使得生产率经历了一个高增长。基于企业研发投入的顺周期行为,当制造业投资和利润增长率呈现减速的态势时,必然会直接减弱研发资金的投入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实施增速换挡条件下的创新驱动战略将不得不面对制造业创新资源投入不足的事实,这就预示了创新绩效将不尽如人意的可能性在上升。而一个更加适合经济发展现状,也更加紧迫的任务是制定一个能够诱致私人投资增加的扩大总需求的政策,也就客观上强化了技术创新的需求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