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政治理论   7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今年年初的一天,我去给袁一林老人送书,偶然间我看到在书架上有一本残旧的教科书《教育青桂初级读物》,引起我的兴趣,经过主人允许,我简单翻阅了一下.这是一本手写问答式的读物,作者署名是袁瑞基,拟一九三八年一月廿一日,我一问方知,袁一林老人的原名叫袁瑞基.  相似文献   
2.
正《史记》的问世《史记》是西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辛劳力作。司马迁生于西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卒于西汉武帝刘彻征合三年(即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享年55岁,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谈之子。司马迁在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38岁时当上了太史令,从此,他立志要写一部祖国的历史典籍留给后人。  相似文献   
3.
正沈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各朝代统治北方的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沈阳曾用过八个名字,其背后是一段段历经厮杀、战乱、人民饱受磨难的历史。今年已经88岁的范垂省老先生,出于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耄耋之年不辞辛苦,经过数日查找资料和写作,为读者奉献出以下具有史料价值的文章,通过了解沈阳城名字的变迁,我们会升腾起历史责任感。作为沈阳人的后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千百年来流传积淀的传统文化。所谓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日积月累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辽宁的民俗文化非常接地气,其精华就是已经被国家和省市政府批准的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近日,我们采访了辽宁民俗专家齐守成先生,听他讲讲民俗和非遗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范垂省 《侨园》2014,(10):35-35
1952年春天,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朝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在返回北京的途中路经沈阳。受各方热情挽留,梅大师在沈阳停留了几日,并在辽宁京剧院演出了几场京剧。我有幸观看了其中的《黛玉葬花》和《宇宙锋》。《宇宙锋》的全部通场戏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至于《黛玉葬花》,在梅大师表演之前,我还从没有听说过。梅大师的演出,在沈阳一时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主要内容。我曾跑到京剧院的门口看演出广告,而那里排队买票的人早已成长龙,听说有的人是头一天晚上就来排队了,有的人还裹着毯子,看样子要买到一张票何其之难啊。  相似文献   
6.
范垂省 《侨园》2015,(1):38
在中国提起包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们对包拯的了解多是来自于戏剧和影视,知道他生下来因其丑陋肤黑被父亲扔掉,而被其嫂抱回抚养成人,后成国家栋梁,以他为主人公创作的剧目如"探阴山"、"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等不胜枚举。然而真实的包拯并非如此,下面,仅就本人阅读的史料和小说,说一说真实的包拯。包拯是北宋年间庐州合肥(今安徽)人,字希仁,生于公元999年,卒于1062年,享年63岁,曾辅佐宋仁宗赵祯皇帝。实  相似文献   
7.
正去年,曾在沈阳市一些街道和社区讲党课出了名、被沈阳市委宣传部表奖的优秀理论宣讲员范龙昌,在今年1月赴日本东京探亲第三次拜谒周恩来纪念碑时,在日本"触景生情"讲了一回中国故事……1月8日,日朗天晴,范龙昌怀着激动的心情从东京乘新干线奔向京都,目的地是京都近郊的岚山龟山公园,这是他第三次来此地拜谒周恩来纪念碑。前两次是他退休前在辽宁省轻工厅担任外经处处长时因公来此瞻仰过周恩来纪念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