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策能否落实落地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生态文明政策具有定位多阶性、功能多样性、构成多维性、过程往复性和效果释放长程性总体性等特点。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案例说明,生态文明政策对具体社会情境和具体政策对象的应用会产生各种适应性问题,导致政策效果释放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克服当前生态文明政策实施困境,重点是实现生态文明政策功能从"限制性"向"发展性"转变,生态文明政绩考核从"轻量级"向"重量级"转变,生态文明政策运行从"单向支配型"向"合作交互型"转变,形成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组织之间体现平权特征的可持续、合作式政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3.
蔺雪春 《行政论坛》2009,16(6):29-31
面对新千年以来不断增加的技术、环境风险甚或生态灾难、社会冲突,中国行政管理范式需要谋求一种更具安全性的转型。其逻辑在于用更注重协调平衡、总体稳定和可持续性的生态理性修正长久以来单一的经济理性。这种贯彻生态理性的行政管理范式对新世纪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主要议题和建设实践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具体表现在新范式适应当前国内新安全议题的本质要求,适应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适应国内生态文化建设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转型、政治发展的要求,适应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塑造建设性和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要求。这种新范式的推行还面临着重大挑战,首要问题在于如何实现环境议题的主流化甚至政治化,建构一种适当地整合环境价值的政策分析方法,建立全社区或社会层面的环境教育与环境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4.
新公共管理变革与环境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潮流中极为重要的两种。尽管两者外在区别明显,但从理论层面上说。相同的背景蕴含与价值取向说明两者具有较大的协调适应可能性。而且就现实政治来看,持续的环境危机治理情境使两者联结兼容的动向或效果明显。笔者以为,二者理论上的协调适应可能性以及现实政治中的联结兼容或许已经成为促进一种“环境友好”的公共管理范式形成的一个有力动因。深入探究甚或把握该范式的新内涵新特征对同样面临严重环境问题的中国可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制度是组织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操作标准、管理规范的总称,是组织构成的重要因素。没有制度便难以形成正确的工作关系和工作秩序。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曾在其管理的十四原则中论述过这一点,德国著名管理学家马克斯·韦伯更注重权力责任制度的建立。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也在其研究与对实践的观察中认识到这一点,并将其提升到理论角度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过程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综合持续过程,并给本土公共行政带来了巨大冲击。面对全球化冲击,本土政府不能仅仅被动地回应,而应当主动参与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互动过程并达成适应效果。一方面是通过外部互动达成外适应,另一方面是通过内部互动达成内适应。因此,政府既要全球化,也要本土化,这是一个合理的悖论。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治理正处于结构变革、方式调整新时期,政府生态急剧变化。公共政策问题形成机制作为公共政策体制的起始部分,在公共政策体制改革中应承担首要创新任务。建构现代公共政策问题形成机制,不仅要明确判断其现代特征,更要革新和整合其构成要素,寻找适当的创新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职能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责任主体。当前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职能定位、职能手段、条件配套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地方政府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的动力、能力、持续力不足,阻力较大,职能履行情况与社会期盼还有很大差距。必须进一步厘清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着重向县域基层下沉执行力量,创新履职手段并加强履职能力,创造长期管用的激励保障条件,加快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的转变进程。  相似文献   
9.
农村是中国基层治理的重要领域,但场域特征复杂。无论从前述逻辑框架分析,还是从自治、治理概念本身来看,中国农村治理都不可能采取某种特定的单一模式。相反,我们应当力促农村治理的多样性、多元化和上下平衡进程。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村民自治以来的乡村治理模式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中国村民自治以来的乡村治理模式问题需要注意三条线索,即成本—收益线索,权力—权利线索,传统—现代线索,三条线索构成了一个影响(推进或阻碍)乡村治理进程的作用框架。任何试图以单一模式涵盖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的努力都将是不全面的。根据在双向民主化进程基础上实现"自治精神"的原则,应尊重乡村民众的自主权和自发创造能力,自下而上推进民主治理进程,使其与自上而下的治理进程相平衡,由"治民"传统走向现代"民治",以期形成多面相的乡村治理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