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二十世纪初,在太平洋两岸的中国和美国差不多同时出现了都以“新史学”为题的史学理论著作,即梁启超的《新史学(1902年)和詹姆士·哈维·鲁滨逊的《新史学》(1912年)。尽管两书在论述范围、列举史实方面有着相异点;然而令人  相似文献   
2.
法国传教士蒋友仁于乾隆年间绘制《坤舆全图》及编纂《地球图说》,为中国人带来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介绍了开普勒三定律以及欧洲天文学的一些最新进展,这些已为学界所熟知.但关于该图的绘制时间和图说的成书时间,看法不一,相关论著述及矛盾之处甚多.《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中的材料印证了鞠德源的观点,即蒋友仁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完成初绘,并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增补该图,实际上绘制过两次.该图是在南怀仁所绘《坤舆全图》的基础上,根据“新辟西域诸图”和“西来所携手辑疆域梗概”等资料进行内容增补,该图至今仅见手绘本,未见刻本.蒋友仁在绘制《坤舆全图》的同时,应该已经完成了一部类似《地球图说》的书稿,并按照乾隆的旨意补上了相关地图和天文图,且翰林院也遵旨对该书稿进行了润饰.因此,所谓“在深宫禁院中整整躺了三十年,才由中国学者钱大昕详加润饰地图的说明文字”一说,恐与事实不符.乾隆皇帝不仅在蒋友仁1760年初次进呈后就特别重视该地图,且专门派学者参与修改润饰,并因《坤舆全图》对世界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关于波兰的历史书写,最早出现在162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的《职方外纪》中,19世纪中期葡萄牙人玛吉士的《外国地理备考》中也已透露出波兰衰亡的信息,但魏源《海国图志》所转述的这些西人汉文文献中并未显示民族主义感情色彩的文字。1896年8月29日《时务报》刊载的梁启超所编《波兰灭亡记》一文,是晚清波兰史书写系谱中最早从亡国史鉴的角度描述波兰的,之后康有为也撰有《波兰分灭记》,两位维新派思想家首先借助"波兰亡国史"作为戊戌变法维新派政治动员的重要思想资源。1901年庚子变乱与《辛丑条约》签订,亡国危机日益深重,在"亡国史鉴"高潮中,日本学者涩江保的《波兰衰亡战史》进入中国,在1901至1904年间先后出现了三种译本:一为1901年译书汇编社所译出的第一册本;二为1902年江西官报社推出的陈澹然译述《波兰遗史》;三为1904年东大陆图书译印局印刷、上海镜今书局发行的薛公侠译述的《波兰衰亡史》。在具有强烈民族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波兰"再次作为民族衰亡的政治符号,这一符号还被有意识地提升为一种唤起民众族群意识、抗击帝国主义外来侵略和推翻满清腐朽统治的民族主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晚清上海的国际移民与海派文化的多元组合邹振环复旦大学副教授在晚清的上海,移民人口包括来自江浙等省的国内移民和来自海外的国际移民。晚清来沪的国际移民,据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一书的统计,从1843年的只有26入到1910年的高达15012人,不到70年,上海国际移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