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这个命题如果演绎成一味的价值观导向研究,似乎很难脱离好为人师却未必受人欢迎的精英主义立场,或者说,从20世纪30年代就崭露头角的大众文化批判立场。在1960年代大众文化(mass culture)被努力正名为popular culture之前,"大众文化"的基础是"大众社会"(mass society)。它的前提在于大众是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研究在表现为方法和策略的同时,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它对传统文化概念是一个鲜明挑战,呈现明显的跨学科特点,而且具有鲜明的政治内涵和大学背景。对于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学科展望,我们有理由持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3.
“文化研究”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扬 《学习与实践》2007,(1):146-151
文化研究作为伯明翰的传统,其两代传人理论阐发的方向不同,可见出文化研究重心从文学到社会学的转移。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意义生产,则体现在大众文化叫板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态势。由此本文就文化研究和社会学的关系展开辨析,揭示两者在符号转向、“自我”描述和知识态度上显示差异的同时,终将在重申社会生产性方面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的《艺术论》作为世界一流小说家比较系统的艺术理论著作,以呼吁艺术同美脱钩,专事情感交流,且以宗教性和世界性为伟大作品的标准,在19世纪美学中独树一帜。《艺术论》在中国的接受,以1921年、1958年和2005年的三个中译本为界,可分别以人生的艺术、宗教意识批判,以及意识形态的重新认可为其标识。可以说,《艺术论》在中国的接受史,大体也反映出中国一百年以来文艺理论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5.
陆扬 《学习与实践》2006,(5):158-162
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文化的传统概念发生了流变,文化的同一性在被多元性替代,其边界则更多呈现出开放性特征,由此导致人文科学的边缘化。文化的上述当代特征被及文学,出现所谓的“癫狂现实主义”,它被认为是一个疯疯癫癫的世界的写真,IBM、好莱坞、五角大楼等可视为它的策源地。近年东西文化的交通回顾或可证明,真正的先锋文化一定程度上正是“保守”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必盲目跟风。  相似文献   
6.
列宁的文化思想举其荦荦大端者,有外部灌输理论、坚持党性、定义无产阶级文化,以及倡导文化革命等诸多方面。列宁认为工人阶级受其历史条件限制,不可能自身发展出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有外来的先进革命理论来加以引导。故无产阶级文化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在资产阶级文化和以往一切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必须坚持党性,不宜走向波格丹诺夫等人的马赫主义无产阶级文化独立论。在列宁看来,谈论文化首先在于推广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唯其如此,文化革命可期迎来丰实成果。对此,我们可以旗帜鲜明地命名为列宁主义。  相似文献   
7.
陆扬  佟彤 《先锋队》2012,(25):51
佳木斯市为救学生轧断双腿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再次引起社会关注——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她义无反顾地推开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压。这样的伟大壮举,如果将来有机会问张丽莉本人,我想她会这样回答的来不及细想,只是想着不能让孩子受伤……这是一个优秀教师的职责,也是一个善良公民的本能。回望过去,在生死关头舍身救人的,"最美女教师"不是第一个,用双臂接住坠落女童的"最美妈妈",以身挡车  相似文献   
8.
文化研究曾经经历了引人注目的“葛兰西转向”,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文化意识形态不断在冲突中达成妥协的动态过程,而使文化研究特别是大众文化的研究在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两分天下之后,开辟出一种新的方法视野。以深深卷入争夺、赢得、丧失和抵制霸权的过程为背景,使我们重构大众文化研究当务之急的理论和政治问题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后期德里达一般认为历经了一个“政治学转向”,其中《友谊政治学》可视为这个转向的代表作。友谊政治学的核心是解构“博爱”(fraternit),揭示其希腊语境中兄弟义气的语境,以及博爱这样一种作为西方政治学基础的自然血统实际上何以是子虚乌有。针对德国政治理论家卡尔·施密特以分清敌友为政治学前提的观点,德里达指出后冷战时代敌人消失之后西方政治学迷失方向,是为各种错位移位提供了可能。而德里达的“款待”和“民主”思想,是再一次呼应了《马克思的幽灵》中提出的“新国际”思想。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法律的力量》和《马克思的幽灵》等著作中,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他的“公正”思想。德里达以公正为超越自然和理性的法律之上的法律,引经据典阐述它同法律的异同,以及当今之“脱节”时代如何对之翘首以盼,进而论述解构即公正:诚如一切可以解构,唯解构自身不可解构;同样一切皆可解构,唯公正不可以解构。德里达曾经视乌托邦为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大忌,然最终假公正之名,系统阐述了他极具乌托邦色彩的政治学思想,思之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