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势与政策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性的教育活动。上海大学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育教学之余,还利用夏季学期进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二位一体的系列载体。本研究以上海大学“形势与政策实践”课为例,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主题教育的事实状况,解读其理论意义与活动价值,提出解决“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实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顾晓英 《前沿》2010,(2):18-20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必须胸怀受众意识,分析受众心理,把握受众与内容的关联,努力争取受众的好感;必须理清传播者的角色定位,提升传播者的话语能力;必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政治方向和路径;必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意识与阵地意识,拓展有效传播手段。  相似文献   
3.
顾晓英 《前沿》2010,(22):191-194
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价值主流地位,必先推动其在高校的广泛传播与接受.文章在问卷调查和访谈基础上,归纳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传播的认知和认同情况.提出加强对受众的研究,着重发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者的作用,以有效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主阵地.在学生中采取"朋辈教育",随意、贴近地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传播氛围.  相似文献   
4.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着制度安排和角色赋予的绝对话语权,但微时代话语传播权的弥散,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性话语权、知识性话语权和个体性话语权等主体话语权的变迁。教育双方话语圈子"代沟"的存在,将阻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一种凸显多维代际话语主体共存的后喻文化理论,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前喻""并喻"和"后喻"三喻主体形态,为应对"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政策变迁可以归纳为四个转变,即由单向的"注入式"向双向启发式转变,由第一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相结合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手段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转变,由单一的教学方法向多元教学方法转变。基于政策变迁,对教学方法进行透视,既可总结经验,又可对今后政策的调整作出展望,有助于教师理解政策调整的驱动因素,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方法应用方面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执政党政治权威通常以政治权力为后盾,依据正义或人格的感召力,产生具有高度稳定性、可靠性的政治影响力和支配与服从的权力关系。执政党掌握政治权力可以实施强制性服从,但其政治权威归根到底必须建立在社会公众的认同、拥护和自愿服从的基础上。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不断丰富和扩大执政党政治认同的文化、组织、政治、经济资源。如何进一步提升价值认同、制度认同、道义认同和政绩认同,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权威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明素养的培育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大学时期是公民政治文明素养形成的关键的和最佳的时期,是公民政治文明意识培育的重点阶段。在校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政治热情和较为理性的政治观念,构建和谐社会还必须解决其政治认知度较浅,政治参与存在隐忧且政治功效感欠高等问题,培育大学生政治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8.
抓好思政课程、抓好机关支部工作,是高校党建的聚焦点和着力点。作为思政课"项链模式"和"中国系列"课程的发祥地,上海大学教务考评党支部成立"课程支持党员服务团",让党建与课程思政教改同频,让组织建设与课程思政教改推进同步,用党建串起课程思政育人"项链",让支部堡垒作用体现在项目一线。支部党员以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为基础,以"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建设为重点,以课程思政整体试点项目为抓手,依托"课程支持党员服务团",联手人才学院学生助理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理论支持团,三支队伍协同串成一条璀璨"项链",建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新机制。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是否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科学防控之智,既有统筹兼顾之谋、又有组织实施之能,也考验着我们的企业、学校以及我们每一位公民的定力、智慧和韧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关注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然而,学什么?教什么?在科学合理安排疫情下的课程教与学的同时,还应关注如何上好疫情下的生命教育课。  相似文献   
10.
“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敏锐的眼光和广阔的视野,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要充分认识增强“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充分把握“问题意识”中“问题”的内涵,提升破解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