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全球治理一度呈现出多边停滞、瓦解和重塑的突出特点,随着美国总统选举结束、建制派回归,多边停滞和瓦解的态势可能减弱,未来全球治理秩序将呈现出大国回归多边博弈的基本态势。美国建制派回归后,对华“规锁”将呈现升级态势;将从疫情期间主客观“脱钩”逐步过渡到选择性“脱钩”,全球价值链呈内卷化;美国欲强化同盟政治,试图按价值观划界;系统内其他国家不愿选边站,表现出“骑墙”姿态。为此,中国亟需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包容性改革、提升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重视经济安全并避免“脱钩悖论”、求同存异及推动功能性领域合作、注重国际国内“双层博弈”等方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空间的迅速扩张及其对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网络空间不断增长的财富、战略价值以及世界经济社会运行对网络空间的深度依赖,使网络空间整体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网络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又一全球性公共问题。网络安全问题虽然属于国家安全范畴内的非传统安全领域,但国家对于安全的偏好没有改变,对安全追求的逻辑路径依旧。从理论的角度看,由于体系压力以及国家对于安全的追求,国家会选择制衡的战略,但在现实中,制衡经常缺位或迟到。受到非传统安全环境影响,地缘战略中分而治之、领土补偿、加强军备、联盟以及平衡手的存在等制衡方式和作用、意义同时发生了变化。细分到网络安全领域,沟通机制的不同、威慑效果不同、行为体的多样、行为判断的困难等特殊性,导致在网络安全领域,国家选择追随或合作将成为更优选择。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人类劳动并制定出正确的劳动概念,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各个主要概念都是历史地从劳动范畴的逻辑展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体概念,并且它们都将在劳动范畴的基础上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说明。现实的人的感性物质劳动既是人类历史的现实起点,也应当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任琳  孟思宇 《外交评论》2022,(5):53-77+3-4
与以往的复边主义不同,近年来在霸权国的主观塑造下,全球治理迎来新一轮的复边主义浪潮,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全球治理秩序的变动方向。出于霸权护持的战略目标,霸权国以议题安全化为手段,以意识形态共识为理由拉拢盟友,采取关键技术“脱钩”,构筑排他性“小圈子”,或者设置高水平规则,针对崛起国量身定制限制性的规则体系,“规锁”崛起国的增长空间。由此,复边主义现象日趋突出,全球治理秩序面临碎片化、排他性和冲突性危机。应对此轮复边主义浪潮带来的系统性危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塑造一个包容而非排他、多元而非割裂的全球治理秩序,是摆在当下中国以及国际社会面前的紧迫而艰巨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5.
孙振民  任琳 《东北亚论坛》2022,(6):87-104+126
全球治理中的次级力量是在霸权国和崛起国之外的系统重要性国家(或国家群体)。什么影响了它们组建议题联盟时的选择变化?本文认为解题的关键是权威,即一方在国际制度中引领他方、使他方自愿跟从其所提治理规则的能力。权威能分离成权威追求和权威基础这两个子因素:前者指追求在国际制度中进一步引领他方,后者指在国际制度中已具备的使他方自愿跟从自身治理方案的能力。本文假设,权威追求的差异导致对于议题联盟对象的选择差异,权威基础的差异导致对在议题联盟中所扮演角色的选择差异。据此可形成一个包含四种议题联盟选择的解释性类型学框架:集团内追随、集团内领导、跨集团追随、跨集团领导。对欧盟和巴西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案例分析能够对此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6.
王健  任琳  吴洪英  刘中民  徐秀丽 《西亚非洲》2023,(6):3-33+159-160
作为一个术语,“全球南方”是国际舆论和学术研究中热议和争论的理论问题;作为一种现实,“全球南方”是影响国际格局、世界秩序、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力量。“全球南方”的崛起,既有国际格局新变化的深层背景,也有非常浓厚的大国博弈色彩,同时为深化全球发展治理合作提供了新机遇。金砖国家作为“全球南方”的代表,利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参与全球治理,促推全球治理体系的民主化改革与务实合作。当前,“全球南方”国家普遍不满西方国家试图强加给发展中世界的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主张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既是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之一,更是“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还是南南合作的重要引领者,当下则面临着严峻且复杂的国际形势:一方面,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借助分类、拉拢和施压等手段,试图分化瓦解“全球南方”乃至排斥和制衡中国;另一方面,“全球南方”国际影响力渐增,自主发展意识和制度建设加强。鉴此,中国继续坚定不移地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并可基于自身发展经验,不断深化“全球南方”国家之间新型南南合作,从而不断助力全球发展治理新架构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8.
围绕金砖国家合作,不少人持有"褪色论"或"金砖分化"的悲观态度,主要论据是金砖国家之间并不存在很强的禀赋互补性,因而难以促成合作。然而,从合作理论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治理实践出发,金砖国家合作都是可行的。从理论维度出发,合作包括交换型合作与协作型合作。交换型合作认为,禀赋的互补性缺失,合作就难以形成。这也是当前学界对于金砖合作的争论焦点。然而,合作还包括协作型合作,达成共同利益,并不依赖禀赋的互补性就能塑造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再回到金砖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问题领域内合作实践的维度,随着安全的内涵、议程和治理路径发生转变,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因为全球化时代安全议程空前复杂、具有非传统性,进而超越了一国之能力予以治理。具体到金砖合作的治理实践之中,塑造后天共同利益的操作路径包括:塑造"行动焦点"、把饼做大;培育信任、塑造伙伴关系等。此外,金砖国家合作强调包容性规范,持开放的姿态,重视与其他平台以及世界各国的合作。  相似文献   
9.
任琳  孙振民 《当代亚太》2020,(1):133-157,160
文章遵循历史脉络,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定义权力及其生产方式,将战争理解为权力博弈的一种手段,并考察随着权力及其生产方式的变化,大国获取权力和财富的渠道更为多元,战争的“投入—产出”比下降。文章认为,当政治权力意味着引领构建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共同体,经济权力意味着领导全球经济治理和解决发展问题,多边制度体系及其信誉与融资成为新的权力生产方式,战争就不再作为大国博弈的必要选项,多边制度框架下的博弈成为大国战争之外的新主题。遵循制度逻辑、维护制度信誉是大国获得发展融资和治理融资,进而保持权力可持续生产的理性更优选项。  相似文献   
10.
任琳 《当代世界》2018,(4):46-49
当今世界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其中,治理赤字是根源,和平与发展赤字是表现。原有的全球治理体系无法充分应对时代新挑战,致使"治理失灵"现象的出现。因此,设计理想的治理模式,改变治理赤字的现状,都亟须深刻理解时代新背景,对症下药。随着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不仅仅为世界贡献了大量全球公共产品,更是为实现紧跟时代精神、合作共赢、包容共享、监管有力和公共产品充足的理想治理目标,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