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2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锐 《瞭望》2020,(17):12-14
高质量发展是人才支撑、人才引领的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央有关部门会议明确,要健全完善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就是要以推动人才创新创业为核心,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健全完善新时代推动人才发展的治理构架.  相似文献   
2.
3.
孙锐 《中国检察官》2005,13(1):104-106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界定所比较的内容必须要具有可比性,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因此,要对各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比较研究,首先要对其内涵加以界定。目前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作广泛探讨的、也是本文拟进行比较研究的所谓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仅指对于法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下为方便论述,统一用“警察”代表)违反法定程序所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对被告人不利的证据而予采纳。二、美英德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概述(一)美国在美国诸多的证据规则中,所谓的排除规则(exclusionaryrule)一般是指“政府以违反宪法第4修正案保障…  相似文献   
4.
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新时代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核心议题。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人才体制机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应进一步转变政府部门人才工作职能,加大人才体制机制配套改革力度,加大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激励力度,构建我国人才发展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我国现存的户籍制度的不合理性越来越明显,户籍制度改革也是众望所归。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作为乡镇中一个特殊群体,对城镇化进程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司法权具有社会权力的属性,司法独立原则强调的是法官的人格独立,因此,法官自主地考量社会舆论并不违背司法独立原则,反而彰显司法权的社会属性。但是司法裁判对社会舆论的考量是有界限的,司法裁判中的事实认定部分,必须遵守证据裁判原则和直接言辞原则,不能考量社会舆论。法律评价部分可以考量社会舆论,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前提。要在司法裁判与社会舆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可以从司法精英化与司法大众化相结合、限制媒体报导与借助媒体报导相结合、审慎考量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吴江  孙锐 《人民论坛》2011,(12):22-25
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关系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要以人才发展24字方针为指导,建立人才发展规划跟踪评估机制。重点加强对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效果、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培养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特区建设的监测评估。构建完善的人才发展规划绩效评估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刑事程序中,"诉"的功能发生了异化,它不是将法院作为第三方引入到纠纷的解决机制中,从而促成控辩平等对抗、法官居中裁判的诉讼构造,而是将法院串联到了国家一方的权力行使链条上,进而促成了公、检、法三机关合力追究、惩罚犯罪的线形构造。如果在"国家本位主义"观念的影响下,认为刑事诉讼在本质上只是国家刑罚权的实现方式,那么在刑事诉讼中,自然只存在国家刑罚权的享有者和国家刑罚权所针对的对象这样的两方组合。因此,要在刑事程序中恢复"诉"的应有功能,必须要摆脱"国家本位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外经济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这一原则,在开放中不断吸收外界的资金和技术,可以发展我们的经济,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孙锐 《法学》2024,(4):140-157
当前对于证明标准的研究呈现一种结果视角下的预设思维,局限在认定案件事实的最后一步,包括寻求清晰注脚的“内涵之辨”与划分刻度阈值的“层次之辨”。实践中,对于证明标准的把握或“倚重证据锁链、识别证据缺口”,或“依托印证证明、探查证据矛盾”,或“聚焦控辩对抗、排除辩方质疑”,均未能深入以裁判者为能动主体的认知过程,导致其游离在主观属性的内核之外。溯因推理中的开放性论证与创造性启示,得以激活控辩双方就“假说”与“被观察到的事实”之因果关系分别承担证明责任,与“排除合理怀疑”的适用具有契合性。在不认罪案件中,对单个证据的查证属实、单一要件事实的推论以及全案证据的综合判断作出阶段性划分,依次进行疑点的锚定与疑点的排除,以此夯实证据基础与事实基础。在认罪认罚案件中,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仍应继续适用。由于事实认知模式、疑点锚定过程以及疑点排除方式等均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故不同路径之下的“排除合理怀疑”亦能呈现多元面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