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传统自然哲学的超越,就体现在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实践解释。对马克思开启的这一理论范式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在本质维度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实践建构关系;在现实维度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态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相互制约;在价值维度方面,人与自然关系的旨趣是人与自然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领导干部官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官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体现为恪守职业道德与遵循权力道德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来看,应该以"公正为民"作为官德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其中",公正"是官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价值目标,而"为民"则是权力道德建设的基本价值规约。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官德建设要在精神动力和制度保障两个关键环节上把"公正为民"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对话是当前思想界和学术界的热点和难题。破解当下中国现实问题与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创新,成为哲学对话的现实目的和要求;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质疑、学者自身理论素养的限制、"对话"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意识形态的预设及发生学机理解析的困难,构成三者对话的主要障碍;自觉和有效的哲学对话,应基于平等交流、着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强化问题意识与世界意识、树立大哲学观念等原则。  相似文献   
4.
从"人——社会——自然"系统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马克思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形式上表现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由于社会因素在结构上呈现为技术、经济、政治、观念的相互作用,因此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历史行程中展现为技术与自然、经济与自然、政治与自然、观念与自然等四个方面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开创并且走向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历经三十年的实践,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十年的成功经验表明,我们不仅需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还需要把运用全面运筹辩证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法论。全面运筹辩证法对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展示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进蒙 《理论导刊》2005,4(11):50-5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顺应了在当代发展中以人为本的人学价值诉求。从理论层面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蕴涵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从实践层面上看,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选择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哲学的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对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丰富的生态学方面的科学观点。囿于时代和历史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哲学的思想散见于其文本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通过对他们主要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不断深入和完善的过程,既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创新性认识,在厘清层次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特色的价值规范系统,同时还需要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环节,在现实的道德实践中不断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境界,以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认同。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根本意义不仅在于为其提供了视角和论域。而且在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所在。简而言之,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社会历史性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解释原则,从静态上看其基本点在于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不可分割性中来把握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从动态上看其基本点在于从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历史演变进程中来把握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加快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作为今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部署。推动国有企业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从宏观上看,实现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根本途径也在于建立以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技术创新并不仅仅是一项科技的发明和创造活动,在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投资、收益评价,在一次技术创新完成后,也会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均衡与利益分配关系,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我国正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