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逐渐进入了的公众视野,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是社会发展转型期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内容。南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专门机构不健全,缺乏专职人员,民众保护意识薄弱,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抢救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宁市必须转变传承保护理念,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立法保护力度,构建宣传教育体系,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加大经费投入,打造特色品牌,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队伍,拓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以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南宁市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实地了解、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 25.0对游客关于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期待度、感知和体验度、产品资源类型、满意度等数据进行分析,梳理了影响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因素,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强调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创新推进经典著作教学要优化经典著作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规律,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原时代的关系,厘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内部逻辑关系,认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当代实践的关系,遵循追本溯源、精要管用和拓展深化三大原则,创新方式方法,增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同时,也要狠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的实效性,着力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力、战略判断力和工作领导力。  相似文献   
4.
南宁市实施"文化立市、文化强市"战略以来,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南宁市要充分利用和盘活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化品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开放的交流空间,拓宽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提高文化竞争力,全面推进南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5.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南宁市近年来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动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大力打造乡村文化特色节庆品牌,不断推动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乡村文化建设模式创新不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不足、乡风文明治理效能不高、乡村文化产业模式相对单一等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强化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通过聚力兴文、以文乐民、以文化民、以文兴业等赋能方式,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细胞”,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振兴文化治理效能,持续推进全面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对扶贫攻坚做出了重大的部署。在新常态下,旅游扶贫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扶贫攻坚重要部署的有力抓手。为了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完善受益共享机制,激发旅游扶贫内生动力,科学规划统筹协同,推进旅游扶贫科学施策,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建立旅游扶贫信息系统,探索多元投资机制,完善旅游扶贫融资模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全面深化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时代,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是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有力保障,是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时代课题,是干部能力建设的必修课。当前群众工作总体评价较好,但也有一些干部在群众服务意识、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群众工作能力、解决矛盾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群众工作“失位”“失序”“失语”“失效”。进入新时代,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淡化“官念”,厚植为民情怀,强化务实为民,突出身入为先,注重调查研究,关心群众利益,建立健全机制,化解群众矛盾,争做群众的“好公仆”“暖心人”“知情人”“贴心人”“称心人”,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和谋发展,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