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综合类   7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不仅是社会公平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符合福利国家建设的世界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土地征用和征收制度并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有必要建构一种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够确保失地农民利益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事故损害的法律救济路径的选择要体现法律的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依据责任保险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对受害人救济体现的是法律的实质正义,依据侵权责任法律制度对加害人加以诘难及其对受害人赔偿体现的是法律的形式正义。我国未来事故损害赔偿法的制定应坚持事故损害赔偿的路径应该多样化,归责原则应该多样化;同时在加害人有过错的情况下,事故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当包括受害人的精神损失,以此全面保护受害人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物权法定原则及其缓和产生与存在的传统理由是不完善的。笔者认为其不完善之处是未从哲学角度对物权法定原则及其缓和进行分析。在本文中 ,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分析了物权法定原则及其缓和 ,并得出物权法定原则及其缓和产生和存在还有其哲学依据。在此结论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我国物权立法应将物权法定原则相对化  相似文献   
4.
人体医学试验不应因其具有公益性质而漠视受试者的权利。为了保护受试者的利益,研究者和受试者订立的知情同意书应该视为合同。试验过程中,受试者受到人身损害,可以选择向研究者提起违约之诉或者侵权之诉要求研究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无论选择违约之诉还是选择侵权之诉,均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受试者的自冒风险行为可以作为免除研究者民事责任的事由,当然,研究者和受试者也可以就受试者自冒风险行为所招致的损害约定分担。  相似文献   
5.
自冒风险是指行为人实施的明知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损害,却自愿承担损害后果的行为.自冒风险规则可以适用于过失责任领域和严格责任领域,但应当具有不同的功能.在过失责任领域,应当把受害人的自冒风险行为视为过失行为,以过错归责原则为基础,适用比较过失规则在受害人和加害人之间分配损失.在严格责任领域,应该把自冒风险行为作为加害人的免责事由.我国未来侵权责任法应当引入自冒风险规则,使侵权责任法免责体系更加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6.
农村宅基地征收补偿制度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三个阶段发展变化至今仍然未形成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主要缺陷在于征收程序不统一,征收大多基于商业目的,补偿标准过低,法规不完备不清晰。农村宅基地征收补偿制度的现代化构造是宅基地使用权的私权属性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其现代化构造包括明确补偿原则,提高补偿标准并扩大补偿范围,完善补偿模式和程序。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危险民事责任立法的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体现民法的公平和利益衡平等基本价值理念,我国高危险民事责任立法应该进行必要的修正.把高危险原因作为承担高危险民事责任的唯一要件,并且应当将高危险原因标准化.高危险事故中,双方当事人均有过错或者均没有过错,仍应选择无过错责任原则;同时,加害人的免责事由应当适度扩大,应包括受害人故意、不可抗力和特殊条件下的自冒风险.另外,高危险民事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也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并且应确定赔偿限额;如果原告愿意并能够证明损害是由于被告的过错所致,精神损害赔偿则不受最高赔偿额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推进法科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法律人才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我国高等学校的法律院系应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伦理教育培养法科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通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信息技术科学的学习培养法科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法律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法科学生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9.
添附是一种民事法律事实,所生之物权归属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应分别适用不同制度调整。添附所生新物所有权的归属应适用物权法律制度来调整,其制度设计既要考量法律的效率价值又要考量法律的正义价值。在自然添附的情况下,以价值优先、效率优先为原则确定新物所有权的归属;在人为添附的情况下,以被添附物所有人利益保护为原则确定新物所有权的归属,以实现法律正义。因添附而生之债权债务关系,基于其发生原因不同,适用与之相适应的债权法律制度来调整。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的添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