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田斐 《法制与社会》2011,(14):245-246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明确取消13项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对严重非暴力犯罪处以死刑不具有报应功能无威慑力并且由于当今中国民意具有可改变性、可引导性,对非暴力犯罪死刑的废除是否真具有影响力值得商榷。总言之不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论是从政治角度还是从法律角度,现阶段全面废除非暴力犯罪的死刑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与外国刑法学关于紧急避险之"不得已"的界定各有不同。中国刑法理解"不得已"为没有其他合理办法可以排除危险,国外刑法通常以"除损害他人的利益外其他没有救助之途的状态"来界定"不得已"。德日各裁判所对判断标准的理解较我国的司法实践判断来说更为具体更为标准化。  相似文献   
3.
田斐  曾竞松 《人民论坛》2011,(7):122-123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面临诸多限制和挑战。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中,破解了确权难、运营管理难、股东增收缺乏保障、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等风险点,取得了可喜成果。我们应从中得到有益借鉴:改革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与理论研究的有机结合,要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改革中的法律问题和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
在是否救助老人问题上的道德沦丧,与法律的价值取向、法官的判定结论有着直接的联系。人们赖以为行为准则的不外乎是道德和法律,要使得公众勇于、敢于、乐于救助他人于危难之中,单纯道德的倡导肯定是苍白无力的,其有赖于法律的支持。司法机关在证据清晰明了时,应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证据原则;在证据模糊不明时,应由法院作为证据调查的主体;在证据出现瑕疵时,应坚持"无罪推定"的证据采信原则。  相似文献   
5.
田斐 《法制与社会》2013,(13):165-166
本文主要论述非监禁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我国非监禁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管制和缓刑执行中的历史问题和刑法第八修正案实施后管制和缓刑的执行问题两个方面。实践中公安机关对缓刑犯罪分子的考察往往流于形式。刑法中无明确规定怎样落实考察,直接影响到考察措施的实际落实和考察的实际效果。禁止令的具体内容要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相关联,同时要考虑到有利于保护被害人、有利于教育改造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税务机关与经营者之间是行政管理关系.消费者和经营者与税务机关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由两类不同的法律规范来调整的.前者是由民法调整;后者由行政法调整.民法与行政法的调整范围是具有根本区别的,税务机关作为国家经济执法机关,没有权力干涉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知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商 品情况标示不全;商品情况标示和说明有欺骗性;商品标志不科学、不通俗。建议从立法上进行保护,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