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诚"论是儒学的重要内容,与天人观、工夫论、人生观密切相关。其基本内涵在先秦时期得以确立,并经过宋明理学的改造得到了极大丰富,直接影响着古代社会生活。《北溪字义》对于之前的"诚"范畴做了集大成的阐发,对于我们了解儒学之诚的发展极为重要。同时,这种传统的价值理念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仍有其合理性,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诚信政府、密切干群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极大振奋了民族信心。但是,“中国梦”作为一场伟大的实践,需要有不竭的精神源泉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撑。传统儒家的“成圣”理念作为激励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舍身求义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也可以用来作为“中国梦”建设实践的精神动力,有利于公民形成正确的义利观、人生观、实践观。这是传统民族精神在当下的新发展,值得我们去努力开掘。  相似文献   
3.
儒家的道包含着天道与人道两向度。天道至诚不息,生生不已,其特点在于化生万物的"仁";人道则是把人之本性持守地践行在现世中,也即以三纲五常的天地正理来合理调节人情,使其发而中节,发显出至善本性,开拓出内圣外王。人道推广而上达至天道,而修道的过程恰恰是"成人"的过程,也即成就内在道德本性的过程。"成人"对于君主而言是"成圣",对于百姓而言则是"君子",因此显示出两个不同维度,但是总体来说都是对个体的修炼。这种修炼的理想是社会大同的实现。这种思路注重社会整体的自我内在超越和提升,因此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文化建设需要考虑传统民族文化所产生的民众文化心理基础,并从中吸收合理成分来促进自身发展。儒学注重独立人格的培育,其中的责任伦理观、自强不息的奋斗观、中立不倚的公正观和以“诚”为核心的道德修持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思想资源。我们应该注重推进二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使得核心价值观建立在更为牢固可靠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践行。  相似文献   
5.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为民族、国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期望,让人倍感身心振奋。从内容来说,实现“中国梦”就是要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了“五位一体”的战略统筹思想,其核心还是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哲学史中,道德形而上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领域。无论是柏拉图、斯宾诺莎还是康德,其道德哲学体系中总是有一个超验的根据作支撑,从而使得道德本身更具有崇高性和说服力。这种现象绝非源于偶然,而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惟有以超验的根据为道德附上一种超越尘世的崇高感与终极价值层面的必然性,才会使“有理性的存在”在两大法则中做出更理性的抉择。简单说来,超验根据是道德力量的终极来源和最高支撑。这种理论建构的方法对于我们当代德育工作有着启发意义:惟有借助对超验领域的信仰才能让个体真正践行道德法则,实现德育的根本目的。在高校德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我们都有必要通过重塑信仰来保证道德理念的现实贯彻。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宗教理想是一种理性的道德宗教,“道德信仰”是道德宗教的基础,是以道德为基础的理性的信仰.在宗教中树立“道德信仰”,就是在对终极存在者的虔诚信仰之中突出道德的地位,强调终极存在者的道德位格,并把对道德情感、道德法则乃至道德行为本身的信仰作为宗教的核心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