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元人杂剧里的唱词,在音乐上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叶“宫调”,唱“套曲”。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严格按照这种要求,显出了音乐美。李渔说:“吾于古曲之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鲜瑕者,唯《西厢》能之。”元杂剧号称六宫十一调,但实际用起来,只有五宫四调,即黄钟宫、正宫、南吕、  相似文献   
2.
近代国际外交关系日益复杂,外事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外交辞令无疑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我国外交辞令早在两千多年前周代的春秋时期就已受到重视。“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是当时公认的外交准则。西周盛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之间直接交往较少;到了东周的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大国为扩展自身势力,争为盟主,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实则挟天子以令诸侯;介乎大国之间的小国弱国,不得不加强与邻国的联系,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些都促进了诸侯之间的直接交往。各国之间,朝聘宴飨、征伐会盟、修好绝交、吊灾问难、请  相似文献   
3.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表达上,充满着诗意美。其语言艺术乃是一个“多样的统一”,不论是描人写景状物言情,无不曲尽其妙;在运用典故方面,也是不同凡响,别具一格。在整个剧本中,他用了大量典故,以引起读者(或观众)广泛的联想;而且又都用得灵活自如,深入浅出,并不显得是在“掉书袋”。有的虽不包含什么故实,但却有其来源,从前人诗文中可发现其出处。例子很多,着重说明于下。  相似文献   
4.
李渔《闲情偶寄》和他的戏剧观袁启明李渔(1611-约1697年),是我国清初一位杰出的戏曲理论家兼导演,是我国戏曲史上之集大成者。他的《闲情偶寄》对我国古代的戏剧艺术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总结,在戏剧理论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渔的《闲情偶寄...  相似文献   
5.
从《戏剧界》杂志(1983年3、4月号)读了昆剧《西厢记》(从《王西厢》改编,简称改本),又从《文艺研究》(1983年第二期)读了改本作者马少波同志的《改编<西厢记>的设想与实践》(简称“设想与实践”)一文,有些看法在这里提出来,希望能得到改本作者和行家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6.
王实甫的《西厢记》的巨大艺术魅力,不仅赢得了我国人民的赞叹,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它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文艺宝库中的珍品。国外一些大百科全书在介绍《西厢记》时,称赞它“是一种充满优美诗句的爱情喜剧”,“充满迷人的情趣”,“全剧表现着一种罕见的美”。郭沫若同志在《<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与其作者之性格》一文中曾指出:“反抗精  相似文献   
7.
《苏武传》出自《汉书·李广苏建传》,附于《苏建传》之后,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的史传散文佳作之一。这篇人物传记,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拒降,19年持汉节不释,最后胜利返国的始末经过和动人事迹,是一个脍炙人口的爱国主义名篇。传文共四大段:第一段写苏武出使被扣的原因及其不屈服于威胁利诱的忠贞气节;第二段写苏武不为李陵所动终于回到祖国的经过;第三段写苏武晚年的遭遇;第四段附载麒麟阁图画功臣之事,以见苏武的功业德行不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