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十四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反腐败,把端正党风和加强廉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下决心抓出成效,取信于民。” 必须认识到:一个文明社会,有赖“修、养、防、惩”以破解贪盗这个“不解之结”,这也就是说,现代社会治贪倡廉的有效途径是“修、养、防、惩。”我们如能认真实践“修、养、防、惩”四字方针,治贪倡廉定可获取显著成效;这犹如一椅籍其四脚站稳地面而  相似文献   
2.
鲁迅关于发展的思想,人们习惯用“发展观”来称名之。可是鲁迅发展思想的丰富深刻性,发展观一词似乎难以包纳概括之,因而使用“发展论”一词,对尝试阐发鲁迅关于发展思想的卓异性或有助益。再有一层,当人们一涉及鲁迅关于发展思想这方面内容的时候,脑海之际也往往泛起冒出“进化论” 一词。可以设想:与其用进化论称名鲁迅的发展思想,不如以“发展论”一词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3.
鲁迅《北人与南人》是一篇值得探究、破译的力作。你看,他首先对相书上一条旧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加以肯定,进而将不无道理的“北人南相”说,注入新意并加以改造制作,从而断言“北人南相……南人北相……那就是做成有益的事业”;还断言北人南相,南人北相是国人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注重科学理性的动因是认识到科学理性的力量所在,其现实目的则是爱国为民。关于注重科学理性,就其广度说,鲁迅著述对科学理性的认识有众多方面:对科学的正效应和负效应的认识,对科学目的的认识,对科学的根本特征的认识,等等;就其深度说,对科学理性诸方面的认识既深刻独到且升华为科学与爱国相结合的思想,并且通过对“两论”的辨识而信仰阶级论与共产主义。这种对科学理性既多方面又精微深切的认识,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思想,对科学理性的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认识组成了鲁迅注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认知活动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运用一种模糊思维。至于鲁迅,在杂文写作中则较多地运用着模糊思维。而令人拍案称绝的是:他在后期的一篇杂文中,通过对相书上“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一语所作的明确肯定和科学解说,向世人奉献了有助于加智厚德的“师优思维”。笔者认为:鲁迅的模糊思维和他独特的“师优思维”可统称为“比补思维”。鲁迅“比补思维”对人们优良品格的养成有着极高的价值,它是重塑民族新魂的利器与良方。  相似文献   
6.
《歌德谈话录》有这样一段话:一般地说,我们都不应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的太死、太狭窄。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如果只注意经济,不抓精神文明,“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小平这一段思深虑远的论述,说明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正风、肃贪、止贿”的巨大难题。而要化解这一难题,唯有凭借法治与德教两大法宝。 在推进现代文明中,法律与道德,就其作用而言,究竟哪一个是重头,论者的意见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而在当今的社会实际中,轻视道德与违犯法律往往具有普遍性、世界性。“当今时代正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纠正思想。这一思想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不乏启迪、借鉴意义。 一、纠正思想的含义与纠正的普遍性 “纠正”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出现较晚,据《晋书·石鉴传》载:“多所纠正,朝廷惮之。”但是古籍中使用“正、谏、匡”等语词来表示纠正意义的却是更早的事。如:墨子有“义者政也”(政通正)之论议,《论语》有“就  相似文献   
9.
关于民族根性问题,至今仍有论者反复提出;而对民族劣根性之论议,又总是难以被人们认同。难道这真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团吗?其实关于民族劣根性之说,不过是一个民族自省问题。认同民族自省,正是一个民族雄强的表现;如果偏重“自信”而嫌恶“自省”,反而是一个民族底气不足的反映。所以,笔者提出:无偏重“自信”而嫌恶“自省”。(此命题得之于荀子一段妙论的启示。兹略述其源:《荀子·议兵篇》中有两句深刻的话:“无欲将而恶废,无急胜而忘败。”语中这个“废”,是讲失败了以后被贬值,叫“废”。“恶废”,指有些人对凡是讨厌的事情就不去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