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患矛盾却在不断凸显,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伦理精神的衰微。医生往往将精力集中在医疗技术手段的使用,忽视病人的情感需求,病人则对医生的不信任感加剧,从而产生了医患伦理危机。解决医患矛盾的根本在于构建医患“伦理共同体”,提升医生医疗道德的同时,培育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感,复归于伦理精神,营造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2.
孔子提出了的"和而不同"是中国"和合"文化的重要源头,体现着"和合"文化的基本内涵并展现出包容精神。"和而不同"体现着"不同"与"和"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的"和"并非强调趋同与一致,而是鼓励差异性的存在,在差异中形成的一种和谐共处。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具有极强的包容品格,既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3.
4.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多次提到“忧”和“乐”,形成了其独成体系的忧乐观。孔子的所忧所乐既有同于常人的一面,也有异于常人的一面,其经历了一个升华的过程,将常人的忧乐最终上升为对“道”的忧乐,并成为孔子的最高追求。孔子的忧乐观充分体现出孔子在追寻“道”的过程中,舍弃了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致力于奉献社会的可贵精神,其所忧的是“道”,其所乐的也是“道”。孔子的忧乐观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精神,在传统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个人只有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运动中,艾思奇、胡绳和陈唯实等人作为代表人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通过各自的著作表达,展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独特理念和深刻思想,而其所形成的共识是使广大知识青年能够最大限度地解除知识饥荒,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改变社会生活的思想利器。同时,他们在哲学和生活的关系、哲学与认识真理的问题、思想的问题等方面也有相同的看法,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出了共同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婚姻是家庭得以维系的纽带,婚姻是否和谐关系着家庭的稳定,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反观当前中国人的婚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危机,离婚率日益提高,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将婚姻视为一种契约,视为一种感觉,从而缺乏伦理性。婚姻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伦理行为,应该将婚姻视为一种伦理性的实体,因此婚姻原则上是不能够离异的。我们尝试从黑格尔的婚姻观出发,来探讨现代婚姻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7.
近用媒体权,是20世纪下半叶由美国法学界新提出的一项公民权利,学者们把其构想为:一种法律上可强制执行的权利,社会的每一个公民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我国对近用媒体权的研究和合理使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在研究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法律、政府、媒体、公众四个层面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儒家致力于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实现一种“大同”社会,其思想已经蕴含着着我们当下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有着集中的体现。先秦儒家以“仁”为源头,探寻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内在根基;以“礼”为扩展,为人与人相处提供规范依据;以“大同”为目标,建立一种“群居和一”的社会秩序。先秦儒家思想中天然地蕴含着一种“共同体”思想,将人类命运联系在了一起,通过深入发掘先秦儒家思想,能够为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