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中国政治   3篇
综合类   30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
阿奎 《农村青年》2011,(1):22-25
男人在监狱内服刑,女孩却在外身患重病,为了圆临终的“结婚”梦想,两人走到了一起。2010年11月12日,在河南省焦作监狱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新郎是正在该监狱服刑的张淼,新娘是身患重病的王洁。  相似文献   
2.
教育纵然不是实现青年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也应该是最重要的途径,是其他途径永远不可取代的,尤其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青年如果不接受教育,想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机会与可能性就越来越微乎其微了。对教育本身来说,其价值在于如何使教育出来的青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达到完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美的理念”是理念发展到外在形式阶段的自在自为的存在,这种存在是溶解现实于自身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而消极浪漫派则是曲解并利用费希特的“自我”,把艺术界定为绝对自我的显现,把现实与自我进行对立,于是构成了远离现实的艺术准则,这和黑格尔的“美的理念”是完全对立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恐龙的灭绝、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改变,可以得出“进化是对生存危机挑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道德的起源——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出发,论述了道德起源于类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成熟于伦理的人性化,而个体道德则起源于个体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即起源于私有财产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四、对偶婚:群体不婚的性禁忌 对偶婚实质是普那路亚婚到专偶婚的过渡性婚姻,一些学者喜欢把它叫作“非排他性的一夫一妻制婚”。这种婚姻的核心是短期内的一夫一妻家庭,也就是男女之间的性关系从团体的“共夫”、“共妻”,走向个体的短期“性伴侣”关系,虽然这时的对偶并不局限于专一的个体,一个男女青年往往拥有好几个,甚至几十个性伴侣,但往往在一段时间里,有一个性伴侣是比较固定的,其他则是偶尔性的,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露水夫妻”。对偶婚的意义在于,它使人类走出了“共夫”“共妻”的时代,群体式婚姻走向结束,而以个体男女两人为中心的小家庭开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学校往往忽视培养青年的"财商",但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善于理财的青年,市场经济呼唤一代青年的金融意识,同时青年的个人发展,也需要他们具备投资素质,所以培养青年的理财能力应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许多民族都留下了敬畏舅舅的谚语和习俗.舅舅的地位实质上是男性在母系社会中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当这种地位超越女性时,就形成了舅权。随着父系社会的到采。男性的家庭身份从舅舅变或了父亲.舅权也就自然消亡了。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原始宗教的消亡和社会的分裂,以及人的异化,阐述了现代宗教意识产生的原因与基础,对现代宗教意识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而概括出现代宗教意识为“分裂中的单纯”。  相似文献   
10.
五、美育必须培养学生的最终理想 习惯会成为一种理想,这种理想势必转化为形式,比如富起来的福州人大修祖坟,广东商人在公司里放上财神像来供奉,农村门楣上不是贴着老寿星就是贴着象征子孙满堂的大胖小子,香港商人造楼选址时大测风水。这些都表示着某种“理想”的实现或向往。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个人,都向往富有,或许这算作一种理想,可每个民族或个人表现此理想的方式却不尽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