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7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7篇
法律   87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63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8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农民收入少且增长缓慢,社会福利待遇低,社会保障差,税费负担重。解决农民贪困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农村社会的转型、农民身份的转变和城镇化战略的推进。  相似文献   
2.
略论美国的"快速全球打击"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美国国会同意拨款1亿美元支持三叉戟潜射弹道核导弹的常规化改装,这标志着布什政府的"快速全球打击"计划将进入实施阶段.该计划是以单边主义、进攻性和强调先发制人"预防性"打击为特点的布什政府军事战略的产物.无论从指导思想、针对的目标还是打击方式来看,"快速全球打击"计划都具有极高的实战性,其主要功能不在于威慑,而在于先发制人的"击败".这一计划已经并将继续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3.
一、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的提出及重要性 中共中央在2001年10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文规定:"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人类没有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对自然财富的索取甚至掠夺日甚一日,再加上工业文明带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  相似文献   
4.
针对环卫设施容易遭到垃圾及其降解产物的腐蚀问题 ,强调从设计入手重视腐蚀问题。并以北京市垃圾处理设施构筑物腐蚀为例 ,提出防腐蚀基本措施和工程实例 ,确保环卫设施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5.
保证职工的合理报酬,是建立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关键环节。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还存在较严重的形式化倾向。工会组织是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协调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推行者和执行者,在工作中无疑应该注意消除这种形式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2 1世纪头 2 0年 ,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对于成长中的青年一代来说 ,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 ,落在了当代青年的肩上。新的时代 ,新的使命 ,必将对当代青年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8.
"区域"开发对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我国缺乏调整"区域"开发的国内立法。法律的缺失于我国"区域"开发的发展不利,也无助于我国在国际海底管理局及有关规章的制定中发挥更大作用,更有可能引发国家责任。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主体的"区域"法律制度,为我国"区域"开发立法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我国"区域"开发立法应遵循的原则提供了指引。采用专门立法来调整"区域"内的活动是国际上通行的模式,也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而应为我国所采纳,以推动我国履行该《公约》赋予的义务,提升我国在"区域"国际法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规范我国在"区域"内的活动,维护与拓展我国在"区域"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刘晗  夏泉 《东南亚研究》2012,(3):107-112
党化教育是国民党掌权后在思想领域实行一党专制的重要手段,尤以民国国立大学内的党化教育最为典型。本文着重以民国华侨教育家郑洪年任校长期间的国立暨南大学为考察点,探讨国民党在国立大学实施党化教育的主旨、具体措施及其影响,以加深对民国时期党化教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Quan D. Mai 《Labor History》2016,57(2):141-169
The period that spanned the Gilded Age to the onset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saw the rise and relative decline of the US labor movement. The salient events of labor movements over these years undoubtedly shaped public perception about labor issues, and some scholars have been attempting to unpack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depictions and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labor problem’ were produced in authoritative venues that could have shaped the future of the movement. This study goes beyond the standard practice of explaining news report volume to feature the political valance of the reports on the labor problem over a 63-year time period. The aforementioned period also saw significant changes in news reporting practices, with the rise of objective informational writing and the embrace of journalism as a profession. The change within journalism itself could potentially shape the depiction of the labor problem, yet such change has been overlooked by existing literature pertaining to the topic. This research makes a theoretical case for integrating social processes central to the labor movement and journalism from 1870 to 1932 and explains patterns in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of the labor problem in the New York Times by analyzing these two tracks of history in conjunction using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