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篇
法律   5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发事件呼唤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我国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不严格执法,而地方政府不严格执行中央的法律和政策的根源在于行政执法体制本身,目前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执法权限划分不明,在实际上中央的法律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来执行,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中央的法律和政策在执行上大打折扣,从而产生了当今中国的诸多重大问题。减少突发事件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尽快厘清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在法律上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执法权限,明确中央在一些重大事项上的专属执法权,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2.
民主政治的良性运行与有效治理,既要政治信任的润滑,也要理性怀疑的促动,这构成了民主体制下的政治信任"悖论"。在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中,理性怀疑有着明确的限度,即对政治角色、公共组织和公共政策的怀疑,特别是对政治角色的警惕与戒备。人性不确定性与权力工具性,构成了政治信任结构中理性怀疑的逻辑基础。民主体制运行中理性怀疑的有效展开,既需要将这种公共精神转化为相应的政治原则与政制形式,营造良好氛围,推动理性怀疑的制度化,也需要通过参与公共生活提升民众理性怀疑能力,通过公共教育培育其理性怀疑品性。  相似文献   
3.
4.
言论自由作为一项宪法基本权利,是一个社会极为重要的品格与价值.但言论自由并不是一项绝对化权利,而是一种可克减权利,其行使受到名誉权的限制.近年来,我国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中“诽谤”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公民的名誉权,但与此同时, “诽谤”的滥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究其根源,即是在对“诽谤”的认定中,言论自由是否应当被纳入考量范围.据此本文基于言论自由的视角,从法理上平衡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需要,法律上言论自由条款的神圣地位,事实上顺应国际潮流的趋势三个层面论证了“诽谤”的认定离不开言论自由的考量.  相似文献   
5.
由于村落政治权力中心的错位,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很难走上制度设计的理想轨道。本文通过一个村庄的典型案例,说明村务公开的推行促使村落政治权力中心发生了实质性的转移,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取代了党支部政治权力的中心地位,还原了村民自治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解体,乡村社会结构走向具有现代意义的团体格局成为一种应然选择.农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是建构团体格局的重要途径.推动农民组织化的健康发展,不仅能够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构建乡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农民组织化既有利于完善乡村政治过程、优化政治关系、培育社会资本,而且有利于推进乡村治理结构的民主化和政治参与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自1996年量刑改革以来,主要在量刑方面积极推进恢复性司法的制度化.尽管已正式确认把补偿和承认对被害人的伤害作为量刑目的,但只有较少证据表明量刑中的恢复性司法手段为犯罪被害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主要原因是量刑程序的结构性限制,而不是理论研究不足或是对确认恢复性司法作为犯罪替代措施的可能性认识不足.对原住民罪犯关押比例过高问题的关注,是加拿大恢复性司法制度化的首要推动因素,但已有证据表明,恢复性量刑改革在加拿大并没有降低原住民犯罪的过高比例.此外,试图将原住民社区司法举措塑造成恢复性司法模式的尝试,可能会威胁到这些举措,而且可能难以惠及那些最弱势的犯罪者.  相似文献   
8.
科教可从根本上改变劳动者的素质,加强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产品竞争力。面对我国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科教投入不足、科研与生产环节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要求,应采取多渠道增加农业科教方面的投入、完善科教兴农的网络系统、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农业基础教育等措施,以促使农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命神圣论和生命质量论是生命权宪法保障的伦理学基础,自然法思想和自由主义是生命权宪法保障的哲学基础,公权利论和宪法至上论是生命权宪法保障的宪法学基础。宪法上的生命权具有私法保护所没有的防御和对抗国家权力的公权利功能,而且它具有其他公法保护所不具备的独特价值,它监督审查所有部门法对生命权的保护是否违宪,这是生命权非有宪法保障不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究竟什么是生存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生存权应当只有一种含义,那就是相当生活水准权,是指人们获得足够的食物、衣着、住房以维持相当的生活水准的权利。将生存权界定为明确、单一的相当生活水准权,既有利于深化对生存权本身的研究,又与国际人权宪章的规定相适应,并符合我国政府人权白皮书的精神,还有利于我国公民生存权的实现。生存权与生命权、社会保障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