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湘潮》2013,(5):48-49
名人的话:美国著名女作家伍尔夫:记住你的责任,一定要更高洁,更重心灵。  相似文献   
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美意识流小说的一位杰出代表,她一生致力于小说的改革与创新,作为女性的她,由于从小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歧视,早就产生了女性主义思想。她在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行列里享有引人注目的地位在她的主要作品中,都体现了她向往平静、安宁、和谐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重要瞬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一个有关意识流小说的文学概念.伍尔夫通过对意识瞬间的捕捉,反映了存在作为现象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重要瞬间还展现了存在的更高形式,诸如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等.这些都为小说人物最终到达天人合一的澄明之境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4.
北顾 《理论导报》2013,(8):49-50
在西方各国中,德国算是一个比较廉洁的国家,2012年透明国际公布的廉洁指数排名将其列为第13名。尽管如此,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官员腐败问题还是时有发生。如20世纪80年代,拉姆斯多夫被控在担任西德经济部长期间,利用职权授予弗利克集团出售奔驰汽车股票所得收入的免税特权,从中收受37.5万马克贿赂;联邦议院议长巴策尔也被指控收受弗利克集团"顾问费"170万马克。1993年,德国运输部长克劳泽在媒体揭露其以权谋私之后,也宣  相似文献   
5.
王鹏 《理论学刊》2004,(9):120-121
伍尔夫的遗作《幕间》,生前未作修改,也一直没有得到评论界的足够认识。这部小说融合戏剧、诗 歌、散文等多种文体,探讨了伍尔夫一生所关注的“冲突与和谐”的问题,体现了她寻求对立中统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马亭亭 《理论学刊》2005,(12):118-119
通过设置多个聚焦者、一个特殊聚焦者,以及不同聚焦者之间的巧妙转换,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代表作<达洛维太太>中娴熟地运用了内聚焦的叙述手法,细腻充分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解决发展问题必须长短兼顾《人民日报》2011年12月5日发表吴敬琏先生的文章指出,对经济形势始终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是宏观政策的决策依据。目前中国一方面消费需求仍然不足,增长缺乏内在动力;另一方面通胀压力增大,处在一种两难的状态之  相似文献   
8.
暮云 《廉政瞭望》2013,(1):39-39
正腐败的容忍度问题,在2012年是个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对政府高官,监督更严厉,官员的一举一动,往往都会被"小题大做"。综观世界各国,对不少政要所涉腐败的惩处,更多指向了道德层面,德国:"好好先生"变"坏"——原总统伍尔夫德国《图片报》率先披露武尔夫用优惠  相似文献   
9.
弗古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英国杰出的现代主义小说家,她自身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博览群书后的沉思冥想使她的小说中充满着对死亡的思考。通过揭示生的异化的本质和死为沟通的尝试的本意,伍尔夫成功地超越了生/死的二元对立论的观点。本文将通过分析她对《达罗卫夫人》的构思与创作来理解她对死亡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出航》等长篇小说中运用隐喻性的“间性空间”慨念,描写了小说人物在中心与边缘、现实与想象、沉默与言语之间空间的跨越.通过“女性写作”的空间化叙述、绘画风景的空间化叙述、音乐音景的空间化叙述,作品揭示了父权制条件下女性追求自我身份的艰难历程,也显示了作为男性文学传统“局外人”的女作家在女性身份的寻求方面作出的努力,以及由此而实现的艺术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