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6篇
中国政治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内心来讲,2000年的布什诉戈尔案之后,我对美国最高法院的所有想像都已经光环褪去,曾经对大法官的智慧激情颂扬的我,已经对世界法律群落最受人关注的几个人提不起兴趣来了。尽管如此,面前《九人》  相似文献   
2.
他著述颇丰,是美国法学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少数几个法学家之一。改革开放以后,费斯曾访问中国,帮助多名中国学生留学耶鲁大学法学院并取得法学博士学位。本文基于作者于2011年3月1日在天普大学毕斯里法学院Arlin&Neysa Adams宪法学讲坛的演讲成稿。感谢费斯教授授权本刊请黄正东博士将其翻译成中文发表。  相似文献   
3.
网络毒枭     
志杰 《江淮法治》2014,(4):48-50
正仅两年半,"丝绸之路"令全球几百万客户完成12亿美元的毒品交易,罗伯茨从中获得佣金高达8000万美元,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美最大网络毒枭。29岁的罗伯茨·乌布利希是美国"丝绸之路"网站的创造者。因为该网站有其特殊的隐蔽性和安全性,仅仅创立2年半,就成为了最受不法分子喜爱的网络毒品交易平台。这期间,网站完成了全球几百万客户的12亿美元的毒品交易,而罗伯茨从中获得佣金高达8000万美元,成为全美最大  相似文献   
4.
南方朔 《南风窗》2014,(7):92-92
<正>现在的亚洲,各种秘密的势力在此交锋,今后各种因果难论、信息杂乱的事故可能只会增加,不会减少。马航事件可能就是个开始。许多人一定看过梅尔·吉布森和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那部电影《阴谋理论(Conspiracy Theory)》。吉布森是演一个无论什么事都用阴谋论来解释的计程车司机。他这个人歇斯底里,好像很不理性。但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才知道他原来是个中央情报局的杀手,他的记忆已被药物洗掉,他所谓的阴谋原来都是真的!  相似文献   
5.
2月22日,元宵节。如果在广西老家,母亲一定会为我们做上一碗美味的汤圆,象征着这一年全家都团团圆圆。但在深夜的北京,虽然烟花满天,我的心情却是期盼中带着丝丝伤感。作为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先遣队的一员,再过几个小时,我就要和我的29名战友一起踏上挺进非洲的征途。望着车窗外灯火通明的首都,我在微信中写完最后一句话"再见,北京;再见,祖国;再见,母亲;再见,爱我的人及我爱的人!"点击发送,作为2016年在祖国发到微信朋友圈的最后一条信息。崭新的一页就要掀开了。  相似文献   
6.
1935年10月18日,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瓦基市的阿瑟·罗伯茨作了一次惊人的警告,他对警方说:“即将发生一连串的爆炸事件——炸药爆炸!我看见两家银行被炸毁,一座乡村会堂也在劫难逃!警察局也会被炸毁!在门诺蒙尼河南部接着会有一场大爆炸!之后,一切便会成为过去。”熟知罗伯茨具  相似文献   
7.
巴娜娜 《小康》2011,(7):99
美国当地时间5月25日,25岁高龄的电视节目《奥普拉脱口秀》落下帷幕,出席"告别秀"的捧场嘉宾,阵容堪比奥斯卡颁奖礼,麦当娜、碧昂斯、汤姆·克鲁斯、朱丽亚·罗伯茨、乔丹??他们依次诉说着低潮时受到的奥普拉的鼓励,朱丽亚·罗伯茨更是哭成了泪人。  相似文献   
8.
9.
史律 《新民周刊》2012,(26):9-9
等候医改合宪审查结果的福克斯和CNN记者一看到撰写意见的人是首席大法官罗伯茨,几乎不假思索地根据多年司法报道经验,抢发了"个人医保义务条款被判决违宪"这条"即时消息"。这天早上,罗伯茨不仅发表了一个美国数十年内最重要的判词,也引发了近年美国新闻史上最大的乌龙:福克斯和CNN同时失手,多年跟踪最高法院的资深记者没有想到...  相似文献   
10.
对美国的历任总统和国务卿,即使不怎么关注时事的人,都能点出那么几位,可对于美国政府司法分支的各位"领导"呢?我们乎一无所知,至少可以说知之甚少。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很多译著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最高法院的兄弟们: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要案审理纪实》《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等等,但"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虽然可以终身任职,也并非长生不老,要想了解现任大法官的故事,还得看这本:《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访谈录》。犹太教有则谚语,"律法书有七十种面貌",由于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不可能令每个人满意,也由于法院的"不告不理"让大法官不能"主动出击",更由于大法官们的淡泊恬退,即便在美国,国民对他们也并不熟悉,评价也不是"一边倒",称道者说他们是"美国宪法的守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