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86篇
中国政治   94篇
政治理论   60篇
综合类   1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四运动前,胡适从关注政治到潜心思想文化启蒙,五四运动后他又从思想文化启蒙转向言论干政,且一度走到参政的边缘。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除了其自身热衷政治之外,更在于当时政治的黑暗和腐败以及他试图用实验主义来抵制各种外来思潮。这种转变既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在五四时期文化人身上的焕发,也是《新青年》文人群体裂变的重要标志,更是胡适最终在政治上倒向国民党集团的远因。  相似文献   
2.
胡宗宪“尚书府”中的家井———外观是半圆形,水中又用青砖砌了个方井。在绩溪龙川,有一处明代兵部尚书、抗倭名将胡宗宪的“尚书府”,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美仑美奂。其中有一家井,外观呈半圆形,水中又用青砖砌了个方井,井沿有踏石相通。从用处上讲,外井是用水,里井是吃水。但徽民居的一大特点,就是处处蕴含着伦理教诲。因此,这外形就有人说它象征财富,但更多的人说它象征着徽州人的性格———外圆内方。同是绩溪人的胡适———住旺川上庄,与龙川在绩溪的方位一北一南,且胡适之胡与此不一家,胡适之胡是李改胡,为李唐后裔逃难至此而改———…  相似文献   
3.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公案的历史还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辩,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的一桩“凸显之案”。本文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对当年的“问题与主义”之辩作出实事求是的评判,挖掘其真正的思想文化内涵,恢复历史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4.
张家康 《党史文汇》2000,(11):30-33
他们是一对时代的孪生子,诞生在“大中华老大帝国最背时的时候”。过多的民族灾难,沉重的礼教包袱,使他们变得郁悒寡欢。当他们成长为一个自主的文化人时,这种郁结沉淀的忧患意识,便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对历史和未来担当起道义的责任。他们在新文学运动中的突出表现,为推进中国历史的近代化进程作出了贡献。然而,由于他们政治理想不同,人生道路也就不同。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一定的思考空间。新文化运动的弄潮儿1915年9月,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提出了中国文学革命的口号,他在一首长诗中说:“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  相似文献   
5.
杜日辉 《世纪桥》2000,(3):47-48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学者之一的胡适,在思想上、政治上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的思想转变也经历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正象胡适1914年11月3日在《容忍迁就》一文中说:“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人。”这可以说是胡适在治学与做人方面的基本概括。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力求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一、胡适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学者,可以当得起“终生勤奋、著作等身”八字的考语。  相似文献   
6.
作为自由主义者,胡适一生在守成与激进的两非境遇中奋斗与挣扎,作为一名学者,胡适先生勤勉不惰,著作等身,将其一生都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不仅记录了胡适先生晚年的言谈,更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代学者对于做学问与做人的理解。而对《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的再次品读,更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可以为自己微薄的阅历、浅薄的知识增加厚重感的某种较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陈漱渝 《民主》2013,(5):45-49
"本事"的含义是"真实的事迹"。传说《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担心他的弟子各按己意撰写历史,故谆谆告诫他们:"论本事而作传"(《汉书·艺文志》)。文学作品离不开虚构,这已成为常识;但作品往往有其生活依据或人物原型,这同样成了常识。古代不少诗词原有"本事",被统称为"本事诗"。比如,宋代李清照的词作以"婉约"风格呈现于世人,固然跟作者的女性身份有关,但很多  相似文献   
8.
李传玺 《各界》2013,(10):15-16
上世纪50年代,大陆系统批判胡适思想,胡适都持着"理解的同情"去看待这些亲朋师友的"火力".同时,并没有因为这些批判而对大陆学术的发展持一概拒绝或否定态度.他不仅利用一切可能给予密切关注,而且只要一看到好的,都会在日记和书信里留下分析与赞扬.本文将这类材料做了一定综合,可以说反映了胡适晚年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
朱文楚 《各界》2013,(11):78-80
中国文化名人胡适的父亲胡铁花(1841—1895)为人一生被评“艰苦卓绝”、“求真负责”、“绝不苟且”,乃至“一个怪人”。由于历史和时代原因,人们对他知之甚少。在这里,我们且回顾并缅怀这位有政治见解和爱国胸怀、为抗日殉国的壮士……  相似文献   
10.
刘亦实 《各界》2013,(10):22-23
胡适学识渊博,一生著述甚丰.仅白话诗就写了千余首,其中有一些诗,胡适自称之为"应酬诗".如《胡适日记》(1937年卷)中就有他做的几首"应酬诗"的记载:"1月6日,傅作义为先父子余公建纪念堂,来函征文,附上行状.历述他年少时种菜挑担,赶马车,颇能纪实,今特做小诗:拿得起鞭子,挑得起重担,靠自己的力气起家,这是个有担当的汉子."傅作义将军读了胡适寄来的诗,很是高兴,认为诗写得好,朴实洒脱,挺有味道,很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