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28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80篇
政治理论   38篇
综合类   88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日语教学热的出现,使高校对日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内容不断作出调整和创新,力图改变日语教学上存在的单一的词汇语法教学、其他知识面较欠缺、教学内容过于滞后的现象,从而将单一的日语教学向着综合性应用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旧教材强调语法翻译法,而新教材提倡交际法,两者是否水火不容?通过教学跟踪调查,答案是 否定的。交际本身就是以正确语法为基础的。那么,如何把语法教学和交际法融合在一起,就成了本文的论析的要点。  相似文献   
3.
借鉴John Burgess与Sian Etherington(2002年)的实验方法,对国内几所高校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接受调查的英语教师认为语法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明确语法教学在课堂中占主要地位;非明确语法教学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肯定,而且建议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英汉语言连贯成篇往往都依靠语法手段,但它们使用的具体方式却多不同,如英语用时体形式,译成汉语却要用替代方式;这种差异还会超出“语法”的范畴,即英语(或汉语)用的是某种语法连接方式,译成汉语(或英语)则要靠词汇手段、逻辑手段或隐性连贯之类。由于英汉语语法差异之大,所以它们的语法连接问题特别值得作一实际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英语语用原则在商务英语语法课程中的应用,结合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和提高商务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最后对在语法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意识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小议《论语》中“得”字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的“得”出现了很多次,通过分析其用法可以看出,“得”字语法化现象在《论语》中已有所征兆,并初具基础。  相似文献   
7.
高乐 《前沿》2015,(3):156-158
《老乞大》是古代高丽和李朝时期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类课本,经历了从元明至清中叶四百多年,《老乞大》的语言表现出区别于正宗汉语的特点,本文尝试解读其中特殊语言现象,归纳出多项语法特点,认为这些语法特点的形成除受到了蒙古语的影响外,也有汉语自身功能与特点的影响。《老乞大》语言演变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红 《求索》2014,(5):75-79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从理解语言的机制来思考世界,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则是从形式语言学向哲学延伸,前者从语言的视角探索哲学,后者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语言,两者既有交集又有区别,通过维特根斯坦与乔姆斯基的"语法观"比较以及对相关语法概念的梳理,可以发现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语法的普遍性"、"语言的创造性"和"语法的内在与外在"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随着各种教学法的引进,在强调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英语教学中以教授学生语言基础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法逐步淡出教学视野。分级教学的实施证实了语法翻译法在大的课堂规模中比较容易执行,且不应被忽略。针对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特点、优势进行梳理,提出该教学发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探讨该教学法在分级教学中的优化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赖慧玲 《求索》2012,(7):169-170
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以整合思路研究现代汉语动趋式。首先,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论证了现代汉语动趋式的构式性。其次,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统一描写和解释了动趋式的构式多义性及不同构式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认为现代汉语动趋式的中心意义是"空间趋向",表示人或物在物理空间的位置变化。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把空间关系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将事物的状态、时间等的抽象变化类同于具体实物的空间位移变化,由"空间趋向"衍生出完成义和时体义。动趋式的不同构式意义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符合原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