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11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青年》时期的陈独秀、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吴虞等的杂感在话题风格、说理风格、语言风格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共同丰富着早期的杂感创作,为后来的杂文、小品文,甚至其他文学样式的创作,在体式与语言表达上提供丰富的启示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1994年我国《仲裁法》修改已被列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修改草案的征集工作亦正在进行当中。本文首先对该法进行了简短评介,然后指出《仲裁法》修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以《仲裁法》章节为序,从七个方面对《仲裁法》修改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给出了自己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scandals on public evaluation of the politicians involved is not always strong. Part of the reason is that people may hold varying perceptions regarding the nature, factual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scandal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motivated reasoning, people develop varying perceptions by processing information in ways that reconfirm their existing views. This study applies such insights to analyze how citizens react to political scandals surrounding government leaders in Hong Kong, where such scandals have arguably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recent years.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model linking prior political attitudes, scandal-related perceptions, response evalu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oliticians. Analysis of survey data confirms most of the hypotheses in two cases. External efficacy and support for democracy substantially influence perceived factuality and acceptability of the scandals. Such perceptions shape people's evaluations of the responses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officials involved, which in turn affect evaluation of the officials.  相似文献   
4.
规范裂缝的判定与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范裂缝是指规则指示的结果与其背后的正当化理由所指示的结果不一致。它通常表现为原则与规则的冲突。规范裂缝的存在意味着在遵守规则与做正确之事之间存在着内在冲突,它是规范的不完善状态,应该予以消除。规范裂缝理论大致包括三个基本问题,即规范裂缝的判定、类型与解决原则。法律具有权威性、规则性和体系性等结构性特征,它们既造成法律规范裂缝的判定与解决的特殊困难,也提供了根本性和支配性的原则,即无论是规范裂缝的判定还是解决,都必须建立在既有的权威性理由之上,不得简单地诉诸个人慎思或道德权衡。法律推理的研究应该加强对法律性质的法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5.
在公安院校语言教学工作中,为了正确、有效地识别自然语言,弄清语言中各成分的含义,需要对自然语言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形式化描述。歇后语是汉语使用中经常出现的熟语的一种。SDRT是形式语义学领域中较为先进的理论。本文将新的修辞关系--评价纳入形式语义学范畴,对SDRT理论中修辞关系进行补充,实现了对歇后语的形式化描述。  相似文献   
6.
陈坤 《现代法学》2020,(1):84-102
法律推理是一种特殊的推理。它既具有推理的一般特征,也有自身的独特性。法律推理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推理主体的思维方式上。在法律推理中,人们根深蒂固地具有三种思维倾向:规则取向、概念取向与自治取向。这些思维倾向是在长期的法律推理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在法官、律师、学者等专业或经常从事法律推理的主体身上最为凸显。正因如此,它们有时也被称为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或法律(人)思维。一般情况下,这些思维倾向使得相关主体更有可能得出正确的裁判结论,有助于说明判决的合法性来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限权、平等、法治等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极为重要的政治道德理想。但如果在一些相关理论问题上缺乏正确认识,它们也可能会给法律事业造成危害。为了推动法律领域内的知识增长与实践进步,我们要对这些思维倾向有充分、自觉的认识,一方面要承认它们的存在并给予应有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范可能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我国法官的裁判文书说理欲实现规范化,必须重视法律论证,为每个主张与判断提供充分的理由。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意见表明经验法则是法官进行法律论证的重要理由。经验法则作为一种实践描述能够推动法律论证填补规范缝隙。在事实认定的论证环节,经验法则既是证明规则与证据规则的形成背景,更是事实推定的直接依据。只有妥善把握经验法则的盖然性,才能规避逆谬误与后见偏差等认知陷阱,合理借助经验法则论证三段论中的小前提。在法律适用的论证环节,经验法则是类比过程中相似点与规范效果之间相关性的判断依据。法官可以借助经验法则论证立法理由与事物本质,进而根据法律目的判断相似点的相关性。基于经验法则的法律论证既能回应当下释法说理的需求,也是法律论证理论扎根中国司法土壤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全面主义”又称“形式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重要学派,主要有指令式的道德观、情绪主义的道德观、存在主义道德观和行为准则道德观。“全面主义”重视对道德教育基本概念的分析,主张以形式而非内容特征界定道德和道德判断,强调学生对道德推理过程的理解和道德推理的技能技巧的培养,反对单纯灌输道德内容,认为对人类共有的基本道德价值的探寻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坚持道德教育的中立立场。  相似文献   
9.
10.
目前我国审判推理普遍采用的三段论演绎模式,作为传统大陆法系的判决方式,虽然保证了形式的公正,却忽视了价值的实现并具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法官在具体案件的审理中,应该依据各种事实关系与条文规定的内容进行对照,充分利用各种逻辑论证手段,不仅是形式的,也是实质的;不仅是演绎的,也是归纳、类推的;不仅是经验的,也是价值的,自己作出判断,形成最佳的法律理由,做出最有力的法律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