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贺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的卓越活动家,是我党早期的优秀革命家,也是山西团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在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建中,贺昌与我党早期领导人高君宇、王振翼等一起,呕心沥血,艰苦创业,为马克思主义在山西的传播,为山西工人运动的发展,为积聚党在山西的革命力量、推动山西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王国彪 《当代韩国》2011,(2):104-115
韩国古代著名类书《芝峰类说》共9次征引了宋代笔记《鹤林玉露》的内容,其中有7条与作者李啐光的诗论有关。《芝峰类说》对《鹤林玉露》的征引,以节录为主要方式,以阐发诗论观点为主要目的,体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尊唐抑宋”的诗学观念,也是当时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3.
肖宪 《思想战线》2005,31(4):17-21
开展和平外交,是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和活动.郑和船队尊重各地习俗,礼待各国统治者和人民,积极进行文化交流,开展平等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各国间友好关系的建立.郑和下西洋忠实地执行了明王朝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谱写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和平友好关系的新篇章,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  相似文献   
4.
在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实践中,何其芳主要运用了一种双重性的忏悔话语策略,以此来认同并超越当时正日趋成型的革命文艺话语秩序。其中隐含了主流权力话语重塑或改造诗人主体的运作机制,即通过排除程序和提纯程序来制约主体的话语空间和话语方式。何其芳的话语困境植根于他的心理困境,也折射了当时面临创作转换的革命作家的普遍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5.
崔兰琴 《法学研究》2010,(5):170-182
和离指夫妻双方因情意不协而自愿离婚的制度,它与七出、义绝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法上的离婚制度。和离之制渊源于《周礼》,自唐代始进入法典,形成正式制度,后代基本相沿不变。该制强调婚姻的两相情愿,不受外力强制的特性。它广泛应用于一般民众,但对宗室成员和官员有不同程度的限制。考察现有案例可见,和离之法对保护女方平等的离婚意愿及女方的财产都有一定价值,但司法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女方离婚诉求的抑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维护家族利益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朱惠荣 《思想战线》2005,31(4):26-28
清代嘉庆年间,师范遴选了编写得最好的一篇《郑和传》,收入他编纂的《滇系》里。他在史评当中,高度赞扬了郑和的历史功绩,并且用郑和事迹激励乡里。师范是研究郑和的云南第一人。  相似文献   
7.
何勤华《中国法学史》(修订版)三卷本在国内法学界首创图文并茂的体例,共收录各种图片595幅,这些图片不仅为书中的文字论述提供有力的佐证,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作者为图片所作的言简意赅的说明,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行政管理粗放、效率不高是政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政府公信力不强、服务质量不高的主要症结。实施精细化管理是社会管理创新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执行力和行政效率的必然选择。为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政府的行政工作水平,沙坝河乡探索推行农村社会精细化管理,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的平和窑青花瓷绘艺术,是当时那个历史时期所产生的艺术现象,它们的出现主宰着当时陶瓷装饰的流行走向,在装饰风格上存在着重所描绘物象的精神实质,重作者主观感兴的抒发,重意念的表现,因而较多地采用减笔画法。对于这种减笔画法,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单纯的“形式”问题。当我们谈及明末清初的平和窑青花瓷绘艺术的时候,应该把它们看作是那个历史时期多种因素制约下的精神物化现象,并从中探究其风格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
This article shows different ways of defining, understanding and performing ‘diaspority’ in the border region of Kordai (Kazakhstan) and Tokmok (Kyrgyzstan). Taking the example of Dungan people, as the Sinophone Muslims are known in Central Asia, both academic and political definitions of the concept of ‘diaspora’ are compared. This ethnographic account problematizes Kazakhstani Shaanxi Dungan ‘diaspority’. Together with this, the political definitions of ‘diaspora’ are also analysed. I show that while in China and Kazakhstan the definitions of the Dungans as a ‘diaspora’ of ‘China’ are somewhat complementary, once the Shaanxi Dungan emic perspective is taken into account, this concept becomes rather problematic. The kinds of diaspority defined by the states involved are ways of implementing particular cultural hegemonies that legitimate the two political regimes analysed in this article. Concurrently, this dual diaspority is used by the Dungan people in distinct ways in defining their own identities. Nevertheless, I show in this article that the ‘Chinese card’ is not necessarily played by all Dungans. Moreover, there are some Dungans for whom ‘Chinese-ness’ is not even relev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