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48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Negoti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theorists have classified world cultures according to three types for the purpose of describing and predicting some of the ways in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within broad, geographically based cultural groups behave in conflict and negotiation‐related situations. These three broad categories, called “cultural syndromes,” have described these culture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value they place on these three concerns: honor, face, and dignity. Based on our examination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negotiation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our own practice, and an analysis of literature and practice pertaining to the place and utility of the honor, face, interest, and dignity attributes within and between cultural groups , we propose a reformulation of this typology. Our reformulation would replace the broad “dignity” category with a new category that we call “interest,” which we believe better characterizes Northern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cultures. We also argue that a cultural orientation toward dignity is universal and not geographically unique and is thus shared by all three cultures. This new formulation, we believe, more accurately characterizes the global range of orientations toward negoti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would, if adopted, help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better understand culturally divergent conflict orientations and behaviors as well as the ramifications of such differences for negoti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practice.  相似文献   
2.
与传统毒品痛苦的身体依赖症状相比,有"俱乐部"毒品之称的冰毒、摇头丸、K粉等新型毒品的生理成瘾症状很不明显。在这种极具欺骗性和诱惑性的药理特性和女性被动依附人格弱点的双重影响下,娱乐场所的女性陪侍者乃至商业"性"交易者成了新型毒品的最大受害者,女性作为男性主宰下的新型毒品消费市场受害者的角色轨迹清晰可辨。当前的禁毒工作应着重强调对吸毒女性"病人"和"受害者"身份的理解和宽容;应在提高女性素质,增强其自立自强能力的同时,尽快建立针对吸毒女性人格特点的社区帮教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3.
张诗蒂 《现代法学》2000,22(2):142-144
“记者比法官有用─天下没有新闻媒介断不了的官司。”这种现象已对法官的威信、法律的威严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利弊效果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力图端正认识,正确地估计评价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劳动幸福是一种客观状态,对劳动幸福观测维度的测量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提高劳动幸福程度。劳动幸福可以从四个观测维度进行测量,分别是劳动发展维度、劳动解放维度、劳动尊严维度以及劳动基础条件维度。这四个维度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共同促进劳动幸福程度的提高。根据这样的理论建构,研究设计了"劳动幸福问卷”,对来自全国的样本进行了网络在线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幸福四维度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符合本研究的理论建构。这说明“劳动幸福问卷”在总体上是可用的,是一个可靠和可信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5.
安全·自由·自主--住宅不受侵犯的价值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凌  缪岚 《法律科学》2005,23(6):3-8
住宅是人们生活、生存的场所,更是人们寄寓温情与安宁的家园。作为个人的栖息之地,住宅自古以来就受到特别的保护,俨然作为与社会相对隔离的堡垒。近现代以来,住宅不受侵犯权已经成为普适性人权,它通过私人领域的划定,保护着人的安全、自由、自主,并以此凸显人的尊严。正是住宅不受侵犯权对人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各国均将其纳入宪法之中,并以不同于物质财产权利的精神性权利而熔铸在法律文本与民众心间。  相似文献   
6.
人格尊严在宪政上的确立使行政程序法保障人权成为必然。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体系的构建不仅推动了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平等地位的实现,而且促进了行政权力的理性运行,强化了协商、合作、互动的行政执法氛围,并为创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区别于其他学者的角度从诉讼程序的公平性、当事人的充分参与性和对尊严的充分尊重性三方面对诉讼程序的正义标准进行粗浅分析 ,从而提出公平、参与、尊严是诉讼程序获得正义的三个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中证人的权利主要应当包括:安全保障权、人格尊严、物质补偿权、知情权、申诉控告权、免证特权等。特别是对于证人应当享有的人格尊严和知情权等.应给予充分的关注。我们应当认识到证人权利的重要性和价值,提高证人的权利意识并最终解决我们在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有关证人作证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主流观点认为,法治的核心价值是人的尊严与自由。这是一个可以质疑的观点。在百年中国的历史上,法治的价值主要被理解为救亡与治乱;对于不同的主体而言,法治的价值与意义也是不一样的。要全面地理解法治的价值,有必要把法治的价值分为两个层面: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法哲学上看,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格拉斯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世纪神学大师阿奎那主张神性决定人性;近代以来,洛克等经验理性主义者主张自私、贪欲是人的本性,因此每个人追逐自我利益的结果必然导致他人被工具化和商品化,康德从实践理性的角度提出了“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命题,成为近代以来人性尊严的核心机理。在中国,自古就有“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人性观,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了“四心说”和“富贵不能淫”的人性观;现代儒学者蒋庆主张“礼乐制度中的人性尊严”。故此,西方学者主张的是一种利己的权利论式的人性观或者个人主义人性观,中国儒家学者主张的是一种利他的义务论式的人性观或者团体主义人性观。从法释义学上看,个人主义的人性观极力彰显个人自由,尤其是契约自由,国家主义的人性观过分强调整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二者均容易导致个人被工具化和商品化;人格主义的人性观介于二者之间,当为可取;“人性尊严”与“人格尊严”的区别在于:“人性”是相对于“神性”和“兽性”而言的,“人格”是指特定人的身份、资格和能力,是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化权利。人性尊严是一项上位宪法原则,正如国际人权法条文规定的一样,是各项具体人权的本源和基础。人性尊严原则的功能表现为:确立了国家权力运行的人性基础,标定了基本权利保障的底线标准,设定了宪法未列举权利的推定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