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23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43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36篇
政治理论   36篇
综合类   4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网络空间的虚拟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体现数字化生存特征的网络“连线”居民———赛博族(Cybernation)也随之诞生。作为生活于网络空间的后现代主体,赛博族的生存状态具有虚拟性、身体不在场、超越时空限制、拟像化等多重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立法史发展规律的研究,本文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选取“内在视角”,打破过去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条块分割”,不仅从现在看过去、也从过去看现在,由此得出了立法演变规律的新的景观。  相似文献   
3.
张高翔 《思想战线》2004,30(1):131-135
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意味着三种不同社会的范式转换或超越。宗教在其中呈现着不同特征:在前现代性中,宗教是一元的、垄断性的;在现代性中,宗教是多元的、具有世俗化的倾向;而在后现代性中,宗教除仍具有世俗化的倾向外,还具有灵性追求、教主崇拜、家庭式社区型小宗教团体等特征。这代表了后现代宗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政治体制、文化状况的统称.质疑现代性、批判现代性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与价值取向.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质疑,主要有:以"微观权力论"质疑批判了西方所谓的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自由民主制度;以"工具理性"概念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异化为统治人的力量,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以"非中心化"思想,质疑现代化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中心主义,诸如,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等等,同时表达了对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的价值和利益的关注.这些质疑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启迪是:首先要明确我们搞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化,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促进生产力发展,才能避免西方现代化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在现代化进程中,要注意从产生异化的原因入手,创造条件防止科学技术异化为统治人的力量;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拒斥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处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矛盾,求得经济与社会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是当下全球化时代的中心话语,掌握着当今世界的主导话语权。传统现代性的弊病不断凸显,特别是导致“人”的问题日益严重,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日益增大,需要对传统现代性带来的“现代病”进行揭露、批判和反思,也需要从现代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下的服刑人员。时代呼唤人本理念和人的现代化,还给“人”以主体地位。现代化文明监狱也应该调整改造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把服刑人员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文明监狱改造工作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6.
"瞬间主义"是王尔德作品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时间观,它是一种现代性的时间意识,也是解读王尔德颓废主题的关键。瞬间主义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相对于空茫的时间之流,人生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在短暂的生命区间,有意义的存在不过是若干激情片刻而已。瞬间主义使王尔德笔下的人物尤其是那些纨绔子形象,获得了重新选择生活姿态的自由,同时也造成了其生活的双重断裂,致使其一味追求审美体验乃至即时的感官享受,主观上拒绝反思与悔改,最终在碎片化生存中丧失了完整的人格与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路遥的《人生》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个人主义奋斗为中心,揭示了1980年代初期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系列新的变化。以高加林返、离、再返乡村的人生道路及其在巧珍与亚萍间进退失据的爱情选择为线索进行探讨发现,“城乡交叉地带”的知识男性身上隐喻了转折时代乡土中国现代/性的欲望与挫折,以及“乡土中国何去何从”这一历史症结,对解读转折时代乡土中国的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喻中 《法律科学》2013,(5):21-28
在当代中国,法的现代性理论虽然已成为一个引入注目的学术板块,但是,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再审视。一方面,从现代性本身来看,它其实是一个虚构、虚拟的概念,而且已经异化成为一个符号化的图腾。另一方面,从现代性与中国法律、中国法治的关系来看,在历史上,法律移植虽然持续不断,但百年中国的法律移植与现代性无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性虽然有力地塑造了中国的法学理论,但它对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塑造能力相当微弱,真实生活中的法律与法治只能按照实践本身的逻辑来演进,现代性不足以牵引中国法治实践的方向。这两个方面表明,虽然现代性这个词的价值与意义不容全部抹杀,法的现代性理论依然只是一个虚构的理论神话。  相似文献   
9.
Wilmien Wicomb from the Legal Resource Centre states that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1996 marks the first time that customary law was recognised as a law equal to its common law and even statutory law counterparts. Whilst this recognition is implicit in chapter two of the Constitution,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s jurisprudence in 2000 placed such recognition beyond doubt to make sure that the legislature and executive entrench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stitutional recognition of customary practices.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question: Is the interface of the interplay of local government, traditional leaders and society possible to restore transform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where there are traditional leaders’ presence? To answer,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were explor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raditionality and modernity, lack of clarity of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leaders, parallel administrations, power struggles and court battles needed resolve to ensure meaningful public-sector reforms and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10.
Drawing on extensive archival research,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troversies over the place and the role of cinema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Brazil. It situates these debates in the context of Brazil’s struggle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 powerful forces of modernity, in particular with issues of race, immigration, class formation and conflict, and changing gender roles. Tracing the discourses of Brazil’s cultural elites and also the practical responses of film entrepreneurs and exhibitors,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hese interactions overlapped with changes taking place in Brazil’s cinematic landscape and illustrates how they had profound effects on film content, its function, and exhibition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