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结合当前就业数据,分析了现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实事求是的从高校教育结构模式和产业化的就业结构模式的方面,概括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并分析了改进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方法,以期让大学生就业率与社会经济现状真实相关;与多样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应,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向多样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2.
更正     
为缓解春节期间家政服务员紧缺的压力,方便北京失业人员春节期间到家政行业弹性就业,北京家政服务协会组织推出80条招聘京籍失业人员的求职热线。电话公布在北京家政协会的官方网站WWW.iazhengbj.org上。北京市家政服务协会会长李大经介绍,此次推出的家政热线主要针对本市年龄较大的失业人员,主要从事短期饮食服务、母婴护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3.
同全国一样,陕西省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这除了受人口总量、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影响外,也与人口流动和现行政策有关.必须在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政策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当前实际的新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就地转移,实行弹性就业制等.  相似文献   
4.
弱势社区弹性就业者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工伤事故对他们危害很大,然而,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并未将其纳入保障范围,而是采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作简单替代.目前应尽快建立弱势社区弹性就业者工伤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5.
弹性就业不仅是解决我国整体就业问题的基本手段,而且是畅通社会流动渠道的重要途径。积极拓展弹性就业领域,保护和促进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稳步推进我国大学毕业生“弹性就业”。我们要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动态就业观,建立弹性就业岗位需求管理机构,完善弹性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信贷和担保制度,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弹性就业的劳动保护,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顺利实现大学毕业生“弹性就业”。  相似文献   
6.
张菡 《求知》2001,(2):30-30
就业形式是与经济体制和生产经营方式密切相关的。计划经济时期,生产经营单位的建立与撤并以及劳动者就业均需国家统一分配。一般来说,一生只能有一个单位。不论单位好坏,劳动者都不能跳槽,否则,就会被认为“表现不好,觉悟不高”。而且,工时制度固定,每周48小时,几十年一贯制。工作任务不足,也不准从事第二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单位的建立、发展、消亡都是由市场决定的,生产经营形式灵活,用工自主,劳动者可以自主择业。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弹性就业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型而产生与发展的.具有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特征.欧盟的三方机制,在弹性就业的规范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三方参与基础性劳动立法的任务仍然非常繁重.但另一方面,各种针对弹性就业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也需要三方发挥更大的作用.各级三方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和相应的调整,来应对这种立法专业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9.
我国弹性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会欣 《新视野》2004,(1):34-35
弹性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广泛存在的就业形式,其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在推进弹性就业问题上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目前弹性就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相关的法律规范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经济的风向标。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预示着弹性就业时代的来临,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共享经济与就业关系形成三种观点:共享创造工作、共享毁灭工作以及共享导致就业替代交叉。文章立足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发现,共享经济对我国就业体系的冲击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导致大量低技能劳动者失业,二是共享经济领域多为弹性就业,就业脆弱性高,三是共享经济对社会保障体系造成挑战。共享经济对就业的冲击的主要症结是没有形成一个可以和资本裹挟下的市场进行对话的社会,对劳动者基本权益进行保障。缓解共享经济带来的就业危机,必须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力社会的平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