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法律   12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29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全球CCTV摄像机生产制造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英国、德国、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几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摄像机市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浙江、江苏、天津等几个地区,其中以深圳最为集中,约占72%。由于与世界摄像机市场接轨紧密,从而极大地拉近了中国摄像机与世界摄像机市场的距离。[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行政论坛》2017,(4):46-5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两岸几乎同时开启城市社区治理的改革,但是却形成了不同的治理模式。社会组织参与是达成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以社会组织参与为视角,系统比较两岸城市社区治理的特征、条件与逻辑,可以发现:中国大陆地区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行时,中国台湾地区处于后工业化、城市化成熟时期,二者分别因应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治理任务,因而前者较易采取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后者则要呼应多元社会的诉求,更多采取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因为目标选择不同,加之受不同政治社会体制的规定,中国大陆的社区治理更多展现出"管理主义"的技术逻辑,中国台湾地区则展现出"社区主义"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3.
所谓"台湾主体性"这一提法,最早是由中国台湾旅日学者戴国辉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他认为台湾深受美国、日本价值影响而不自觉,对此应有所警醒,"树立台湾人该保持的主体性"。问题是如今的"台湾主体性"已与提出者的初衷不同,"台湾主体性"作为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人为建构和强力鼓吹的政治概念,在台湾内部已经高度普及化、大众化,因而一方面有正当性和合理性的内容,一方面也包含有"台独"的基本观点、理论和主张,甚至出现了极端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时事资料手册》2005,(6):59-59
世界经济论坛9月底公布了《2005-20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围内地的竞争力在被评估的11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49位,比去年下滑了3位。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困家或地区依次是:芬兰、美国、瑞典、丹麦、中国台湾、新加坡、冰岛、瑞士、挪威、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5.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是东亚国家与地区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有益尝试。尽管地处东亚,但长期以来由于政治因素的干扰,中国台湾经济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只有通过与祖国大陆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台湾才能准确定位自身、参与到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来。  相似文献   
6.
7.
声音     
《南风窗》2010,(23):17-17
<正>过去可以没有粮食,但不能没有子弹,如今是可以没有子弹,但一定要有粮食。——朝鲜新一代领导人金正恩在地方视察的过程中表示"粮食比子弹重要"。  相似文献   
8.
《刑警与科技》2008,(22):36-36
【本刊讯】日前,中国台湾联发科公司推出WiMA×芯片和WCDMA芯片。预期2款芯片在2009年将成为联发科销售重点。在量产方面,2款进度不一。WiMA×芯片在2008年底将量产,而WCDMA芯片则刚送样,最快2009年上半年方可量产。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大陆的法伦理学从概念的提出、基础理论的探索,直至学科框架的型构,几乎都是由大陆学者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中酝酿生成,这改变了以往新兴学科从国外引介、照搬、炒剩饭、少有自我建树的被动局面,让我们充满欣喜和期待。然而,在独立研究的同时,学界似乎长期忽略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领域的引介和研究,使大陆的法伦理学缺乏可供参照的范本。中国台湾法律伦理学在美国法律伦理的影响下产生,在本土政治事件的推动下取得实质进展,其强烈的实践特征、从法律人角色展开的视角,都与大陆所构建的从学理角度、以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理论思考为统帅的法伦理学截然不同。对台湾法律伦理学的介绍和研究,将为我们提供另一种样态的法伦理学范本,促进对大陆法伦理学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