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67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桦 《政法论丛》2002,(5):64-64
常桂祥教授多年来着力研究现代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发表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近期,我又拜读了他的大作《法治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研究》一书(泰山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读毕,掩卷细思,深感获益良多,特小记几点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
龙在宇 《廉政瞭望》2014,(17):46-48
有人说,万庆良是个庸宫,不管他贪与不贪,其能力也就是当股长的水平;然而,也有人称道。万庆良主政一方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称其为难得的干才。到底万庆良是一个怎样的官员,且看廉政嘹望独家披露。天堂与地狱,只有一线之隔。在2014年6月27日之前.万庆良还是头顶各种光环的明星官员。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在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的近三年时间里,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统筹安排部署,恢复和发展西南教育事业。通过开源节流解决教育经费短缺难题、团结大量有学问有能力的教育人才、统一部署西南高校院系调整工作等举措为西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重视学校党的组织建设,始终强调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他要求党的干部主动管理教育文化工作,敦促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整治教育乱象、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在学校开展的“三反”运动中重视加强党的领导,既对准斗争目标又注意保护教育人才,为推动西南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邓小平积极发展民族教育事业。通过筹办民族学院,关心西南地区民族学院教育中的民族政策、教育内容及宣传报告等问题,解决民族教育中遇到的难题等举措,有力地推动了西南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诞生以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政时间最长的封疆大吏非王恩茂将军(1913年-2001年)莫属。他前后治理新疆长达近30年,其在新疆工作的经验和政策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5.
习仲勋作为党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曾长期致力于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尤其在主持西北工作时,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定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关于民族工作的策略和方法,为丰富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吴江 《廉政瞭望》2008,(3):52-53
习仲勋是老一辈革命家,他主政广东是在1978年春至1980年底。时间虽然不长,却正处在历史大转折时期。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可以说大事、难事、突发事件不断,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顺应和引领历史潮流,是对领导干部能否胜任的一种考验——  相似文献   
7.
王素毅曾经主政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这是一个农业市。官员贪腐和捞取政治资本的唯一途径,即是搞征地、搞开发。  相似文献   
8.
王永华 《湘潮》2011,(9):24-28
新中国成立后,江渭清主政江苏(1954~1967年)、江西(1974~1982年)20余年,堪称任职时间最长的省委第一书记。他在风云莫测的四清运动中,不投机、不取巧,敢于向领袖说不,努力消除“左”的影响,体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唯上”“只唯实”的无私胸襟。  相似文献   
9.
无数传奇人物随着时间的消逝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或褒,或贬,对于其本人已无意义,但对于后人,却可以之为鉴。那么,就让我们循着档案的印记,去追寻原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主政山东的足迹。  相似文献   
10.
《福建党史月刊》2009,(10):44-44
1981年1月到福建主政的项南,正好见证了三明城市"五讲四美"文明礼貌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袁启彤说:三明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能成为全省全国的典型,就是因为项南同志亲自培育、总结、宣传、推广来的。当时,三明市民生活存在“十难”:办事难、住房难、购物难、行路难、休憩难、看病难、买菜难、买煤难、上公厕难、乘公交车难。新官的三把火,就从“破难”开始。在破“十难”、“五讲四美”搞得热火朝天的时期,项南多次来到三明,到街道、走菜市、访机关,对三明的变化大加赞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